2/27/2011

《黑天鵝》(Black Swan):從自我執迷到墮落(內含劇情)


(內含劇情,不喜被雷者可以直接跳到最後段落先看評分)


在《紅菱艷》裡,那是一個女孩子與舞鞋之間充滿致命的結合。女舞者挺著曼妙的舞姿,成為舞台上最優雅的主角,吸引所有觀眾的目光,一次又一次的贏得喝采,最後,卻註定走向死亡,不得不一直跳到黃泉路上。奉獻予藝術,犧牲予藝術,代價是恍若自虐般的我執。


在《彗星美人》裡,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一位年輕後輩竭盡己力,親近戲劇圈的前輩、擔當其心腹,無不是為了求得信任,然而,就在年輕女孩擺出一副穩重姿態、賣弄巧舌、蠱惑女星的同時,卻盡是暗算。一旦機關算盡,成功就手擒來,等著她的卻是下一位取代者,另一個充滿朝氣與野心的少女。看起來,過氣、被新人取代、過氣、被新人取代,似乎一直都是娛樂圈的生態貌。


至於《黑天鵝》,它讓我想起來上面這兩部電影,甚至還不止這兩部電影。



壓抑與執迷

《黑天鵝》像漸漸走向失序的篇章,起頭的段落,便埋下了女主角注定走向悲劇的伏筆。用夢境作為開頭,便很難再放下它,更何況那則夢境還是有關於作夢者成為天鵝湖舞碼中的主角。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若非不是執著,又怎麼會作了這般的夢?日常所迷戀卻壓抑的事物,成為在長夜裡所浮出來的幻影。這又脫離不去導演Darren Aronofsky以往幾部長片作品的偏執或者追求走向(力挽狂瀾跟這就比較沒甚麼關係...),數字漩渦(Pi)之追求數學與科學真理如是,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之藥物成癮如是,真愛永恆(The Fountain)之追求永恆陪伴愛人如是。《黑天鵝》有這方向,可是卻更黑暗、更複雜、更糾纏,看到了一,後面還有二,之後又有三。


妮娜的雙重人格起源於始?劇中未明示,但應該是從排練天鵝湖之後開始,或者更早。執念、母親的壓迫與芭蕾舞團的高壓環境,逼出了她的黑暗面,充滿破壞力的另一個妮娜,從原本的妮娜不自覺的時候,開始毀滅她的人生。另外,母女之間的衝突關係與自虐這連結,令我想到了《鋼琴教師》(La Pianiste),倒是Isabelle Huppert飾演的女教師沒有人格分裂就是了..。很有趣的一點是,既封閉又高壓的母親與女兒之間,產生了如此緊繃的母女關係後,一旦女兒用自虐的方式逃避現實,看來倒是個合理的事情,甚至反噬母性,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親一角缺席,僅剩母親時,女兒自虐的舉動就具備了上述含意。


《黑天鵝》的自虐也不只是衝著媽媽來的,一如前文所講的「看到了一,後面還有二,之後又有三」。



關於性

妮娜投身於白天鵝的角色,也須同時扮演白天鵝的雙胞胎「黑天鵝」,結果一個女子「莉莉」突然出現,表面對她盡獻殷勤,頗神似《彗星美人》中的伊娃,實際上是打算搶走妮娜的角色,轉筆之處竟能激起驚嘆的是,莉莉更強力的逼出妮娜的黑暗面,另外還讓她走向性愛上的狂想。

性愛這檔子事,在這裡變得不安定又怪異,自慰時母親在場如是;它也變得骯髒又具企圖,與總監關係踰矩如是;它也或實或虛了起來,與女同事發生關係抑或是只是自己的性幻想,這全都變得撲朔迷離。

無論如何,即使「性」可以噁心如電車上當面猥褻的糟老頭(誰又知道這是否也是妮娜的幻想?),總監那句「開給妳一個功課,回家好好自慰吧」聽來卻頗有幾分道理,意亂情迷之餘,好像或多或少開發了妮娜的舞蹈潛能。



對照

最後,眼睜睜的看著妮娜失控。


她的母親曾說:「這角色毀了妳。」


是很深刻的為妮娜的人格分裂提供了精確的註腳。


畢竟,白天鵝,與黑天鵝,是那麼剛好的正反對照。妮娜,如同《紅菱艷》那般的宿命,卻不僅是單純的為藝術而死,而是自我執迷後的深深墮落。


片名:黑天鵝(Black Swan)
年份:2010
國家:美
語言:英(文森卡索還有撂一點法文這樣....)
導演:Darren Aronofsky
編劇:Mark Heyman、Andres Heinz
演員: Natalie Portman、Mila Kunis、Vincent Cassel、Barbara Hershey、Winona Ryder


評分(滿分十分):

劇情 9
演員 8
服裝 8
化妝 8
配樂 8
攝影 8
驚悚度 9
血腥度 6
舞蹈場面 8
意亂情迷 9
人格分裂 10

整體 8.5


※站內延伸閱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