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
12/24/2010
讀 湊佳苗《告白》(Confession):「你不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復仇嗎?」
距今,《告白》已上映了將近兩個月,還沒有下片,可知其威力強大。
記得在The Wall拿到電影的宣傳DM時,便跟友人談及還沒上映時的《告白》,便忍不住將它視為《大逃殺》之流--殺人成河或者是生存遊戲之類,但又驚訝於《下妻物語》、《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導演中島哲也會想要來這套?
觀影並且對照原著以後,一再證實宣傳商實在是很惡搞,兩個月後的今天再看到這句宣傳標語「松隆子痛失愛女引爆大逃殺」,簡直是活生生的傳授最佳廣告行銷技法,掛「狗」頭賣「羊」肉。(如果是現在上映的話,台灣片商的宣傳標語可能會改成「直視殘酷霸凌」,趕搭順風車)
電影省略了不少原著的細節,讓劇情更俐落、更簡潔,焦點直接落在故事裡的幾個重要人物--痛失愛女的女老師森口悠子、班長北原每月、少年A修哉、少年B直樹、直樹之母的身上,讓每個人物用自身觀點「告白」(自白),這令人想到黑澤明的《羅生門》,同樣一件事件,卻帶有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場景重建。不過《告白》裡每個人物的自白,並不是「各說各話」、「模糊焦點」,讓整起事件成了「羅生門」,而是純粹用自身的角度、自身的立場,現身說法。
《神職者》
原著作者湊佳苗在小說的第一章《神職者》中,讓女老師森口在學期末向學生宣布辭職的同時,道出了愛女在學校被殺害的真相,並透露了殺人兇手就在這間教室裡,她為了復仇,在兇手的牛奶裡注射了HIV愛滋病患者的血液,希望他們在餘生中反思自己的罪孽。原著裡,看不到電影所呈現「班上充滿騷動、混亂學生嬉鬧成一片、簡訊傳來傳去」,也沒有森口在發言前,拿起白粉筆在黑板上寫下的「人」字樣,而是直接的讓女老師向學生陳述整起案件的始末、患有愛滋的未婚夫、對痛失愛女的悔恨。裡面有提到「班上常有同學傳來『我想死』的簡訊」,相當精準的批判當今科技依賴的諷刺,並且第一步直擊了青少年的焦慮感到底是多麼沉重。
《殉教者》
第二章《殉教者》是模範生暨女班長北原美月寫給森口的信件內容--森口辭職後,班上來了一個新老師維特、少年B不再來學校上課、少年A被班上同學集體霸凌、美月與少年A開始親近以及美月自述有毒殺維特的打算。美月在這時候更像是一個冷冰冰的陳述者,像做科學實驗般的把過去四個月所發生的事情,如實重建,但她更像是一個矛盾的少女,在青春期時陷入迷失,一方面可以向老師說出這種話:「老師一再提到『道德觀』,這樣的話,反覆強調『道德』的老師自己的道德觀如何呢?我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想像老師的痛苦與悲傷,但不可能完全理解。我雖然有喜歡的人,但那人還活著不說,就算他死了也想像不出是甚麼感覺。我覺得老師無論怎麼憎恨小直跟修哉,心裡還是有『道德觀』存在吧。」另一方面,卻崇拜變態殺人狂,自己也想要成為殺人案的主謀。道德上的矛盾,更是讓這少女為自己掘了墳墓。青少年的迷失甚是成長之路的必經過程,但道德發展出現了問題,不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家庭、學校教育與整個社會體制的問題。
《殉教者》出現了新老師維特,他看起來就像是高校熱血校園劇會出現的熱血鮮師,但充其量竟也不過是為滿足自己被「愛戴」、被「尊敬」、成為「受歡迎的人物」的慾望,嘴巴上說的東西,跟腦袋瓜想的事物,到底是兩碼子事,這種偽善者,在社會上簡直是屢見不鮮。
直樹不來上學、修哉繼續來學校上課,後者不可避免的被全班集體霸凌,在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個兇手被多數人集體唾棄、制裁,看起來就像「審判」,罪人必遭報應,令人想到德國大導Fritz Lang的名作《M》(1931),一個連環女童凶案的犯人最後面臨了法律體系外的集體審判,辯護律師被市井小民視為空氣,兇殘的犯人(實際上他有精神疾病)只有接受一死才「大快人心」,畢竟大家總是認為自己的觀點才是「最正義」的。表面上,集體霸凌修哉的同學們,看起來好像也是基於一種「正義感」,實際上卻是陷入了「集體迷惘」,自己若不去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就會感得很奇怪,另外,也是為了滿足每個人制裁一個罪人時所獲得的「勝利感」使然。
《慈愛者》
第三章《慈愛者》藉由直樹的二姐陳述母親被弟弟殺害的事實,並且敘述母親所寫的日記,通篇幾乎以一個母親的觀點去現身說法。電影省略了大姐、二姐的角色,直接讓母親進行陳述,更是簡潔。篇名「慈愛者」的真正身分,其實是「溺愛者」。「搞不好直樹其實只是偶然在場,遭到可怕的渡邊威脅,被迫同意幫他的忙。不,說來這件案子根本就是森口編造出來的不是嗎?」、「一切都是森口的錯。」嘆,千錯萬錯都不是自己兒子的錯。
她用一個無法參與、干擾的旁觀者的角度,道出自己兒子染上極端的潔癖,而且不肯讓自己被母親觸碰(「自己的衣物要分開來洗」、「自己穿的用的東西都不要我碰」、「幾個碗盤茶杯就要用水跟清潔劑洗上快一小時」、「衣服也是不管甚麼顏色,都加上大量殺菌漂白劑重覆洗好多次」),另外卻讓自己徹底的骯髒,不洗頭也不刷牙。站在同情的角度,便會認為這母親實在是非常悲慘--兒子不成人樣、自己束手無策,但實際上,又何嘗不是這個母親自找的呢?直樹的父親在整起事件中如同「缺席」,但真相卻是「這父親還活得好好的,卻置身事外」,無非是一場家庭悲劇。
《求道者》
第四章《求道者》從直樹的立場去建立案件的場景,除了敘述完整的作案情節、參與者的犯前心理與犯後心理以外,與上一章亦可做活生生的對照:溺愛兒子母親=>兒子充滿荒唐的心理並且參與了一起非常荒唐的案件=>母親不認為孩子有錯並且縱容之。
一個被母親溺愛的孩子竟然還會如此自卑,很難不出問題。他被母親寵愛、懦弱、盼望能被認同、被成績排名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母親對她的態度與做法,直樹反倒沒有照單全收--「我從小就是被誇讚大的,一直相信自己頭腦聰明、運動萬能。上了三年級,我就發現那只是媽媽的期望而已。」、「上了中學以後,媽媽不再這樣誇耀了,開始成天把『善良』掛在嘴邊。但我更討厭的是媽媽動不動就寫信給學校。」、「從那時起每次媽媽誇耀我多『善良』,我就覺得好悲慘。悲慘、悲慘、悲慘.....。」很顯然地,直樹與母親之間豎起了一道牆,雙方溝通不良、母親的寵愛反而被兒子排擠與質疑。《求道者》另一方面也讓直樹解釋自己同時具有潔癖與「髒癖」的起因,一再與上一篇章做了更為強烈的對照。最後這孩子弒母,為這破碎的家庭做了「完美的見證」。
《信奉者》
第五章《信奉者》,是森口愛女被殺害的整起案件主謀者「修哉」的自白,同時也公開在個人網頁上,成為遺書。這整起事件會如此荒唐,起因於修哉的動機竟是「戀母」。
不同於直樹,修哉是一個優等生,每科都拿滿分、每次考試都全校第一,表面上也被視為模範好學生,實際上卻是個高傲不羈、目中無人並且心理扭曲的少年,架設名為「天才博士研究所」個人網頁,上面卻放上自己虐待小動物的過程。他做了「嚇人錢包」參加科展,藉此希望能上媒體版面、博得母親的注意,然而不了了之,社會大眾關注的新聞反而是轟動全國的「露娜希事件」:一名未成年少女,用氰化鉀毒殺全家人的家庭慘劇。修哉眼看此般路徑才是成名的最快工具,自己也可以借由未成年的因素而逃脫法律制裁,便埋下殺機,希望可以藉此來讓母親注意到他。
修哉從小與母親分離,這缺乏母愛的缺陷深若無底洞,吞噬了一個少年的純潔心靈,相對的,殺人動機卻是為了「獲得最純淨的愛」。這少年二度犯案,手弒與他親近的北原美月,起因於他的戀母心理被嘲笑,最後選擇在學校放炸彈,與全校師生同歸於盡,如同儀式一般,淨化自己的罪惡,讓母親能關愛他,也是重歸戀母母題。
伊底帕斯情節與家庭問題、青少年問題環環相扣,湊佳苗功力了得。
《傳道者》
最後一章《傳道者》,森口悠子再度正式現身,與計劃與全校師生同歸於盡的修哉,用手機隔空交火。不同於電影,小說中沒有森口悠子與北原美月的對手戲。森口的二度現身,也帶來了第二度的復仇,同時也是最徹底、最直接的復仇。
森口悠子的喪女遭遇可讓復仇合理化,但這復仇並不是針對當事人,而是將自己的遭遇轉嫁在當事人身上。每個人物,乍看下來都是自私的、難拋邪惡的。John Milton《失樂園》(Paradise Lost)中的亞當與夏娃,自從受到了撒旦的蠱惑,吃了知識樹的果實後,懂得分辨是非、為自己的裸體感到蒙羞、心靈不再純潔並且有了愛憎之心,人類後代也背負著原罪,除了要世代勞役、難逃罪罰甚至遭受誣陷以外,縱使「寬宏」、「原諒」與「包容」是神所傳授的福音,但人類不可能完全的心性善良,不可能帶著被撒旦蠱惑之前的純潔心性。一但深愛的至親的性命被剝奪,若可寬宏大量的原諒加害人,幾乎是「非人」之舉。
換言之,《告白》很生動的傳達了人性之始末,每一個人物都有自身的劣根性,如同人類的心性不完美般,縱使表面是「正義」、是「公道」,背後卻難脫黑暗的人性悲歌--過度的愛、過度的憎、過度的恨、道德的淪陷與自我滿足。《告白》也很徹底的描繪出現代社會真貌(可以拿來看日本社會,也可以拿來看當今的教育與家庭)、家庭的問題、教育體制的缺陷以及青少年成長遭逢的困頓。
至於中島哲也將電影的結局處理得稍具爭議,無非是增加話題的手法,但甚是出色,然而,我更喜歡原著的結局。
「你不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復仇,也是你重新做人的第一步嗎?」
※關於電影
片名:告白(confession;こくはく)
年份:2010
原作:湊佳苗「告白」(雙葉社出版)
導演、編劇:中島哲也
國家:日本
語言:日語
演員:松隆子、木村佳乃、西井幸人、藤原薰、橋本愛
絲摩格評價:★★★★★
※關於原著
得獎紀錄
2008年度週刊文春2008年Mystery Best 10 第1名
2008年度寶島社2009年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 第4名
2009年度本屋大賞第1名
絲摩格評價:★★★★★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