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想法,在時間流逝之間,跟隨著際遇、環境而改變,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十四年前,筆者撰寫了《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的影評。坦白講,那時的我,對這部電影有點不屑,因此,我寫的內容充滿著挑剔、失望與質疑。
十四年間,我其實有在關注這部電影,也默默重新刷了幾遍,思考上也漸漸變得比較沒那麼尖銳了。
十四年後,我對《巴黎小情人》想要呈現的愛情觀點有更多更多的想法,裡頭有幾首配樂也很值得一提,此片蘊含的新浪潮精神也讓我的感激之心油然而生。因此,我誠摯地將我的思緒重新整理一番,並補充了這部片有關的音樂與詩文,及精華台詞。
最後,十四年前我下的標題為「破碎的新浪潮餘韻」,十四年後來看,也的確如此。「巴黎小情人」一直想捕捉60、70年代法國新浪潮的精神,然而呈現出來的面貌還是差強人意了,也難怪十四年前的我一直暴走狂酸此片。然而,現在的我,有著一顆「寬容的心」‧‧‧‧‧‧,加上我察覺這十年多以來的電影,多半不是空洞就是缺乏了什麼‧‧‧‧‧‧。
時代的進步,不代表精神的進步。
「巴黎小情人」那破碎的新浪潮餘韻,反而讓人懷舊、讓人思念起諸如高達等流的新浪潮作品帶給後人的餘波。
加上,如今已經很難遇到像是路易卡瑞與蕾雅瑟度這種氣質的演員了,將他們倆人放在這如此美麗、饒富詩意的電影,應該要帶有感恩的心才對--我會對十四年前的我如是說。哈。
整理後的全文連結: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破碎的新浪潮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