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



8/04/2025

[樂誌]《Erika》一首帶著回憶與矛盾的德語老歌


今晚,想和大家聊聊一首在歷史與記憶中皆不尋常的德語歌曲——《Erika》。

《Erika》這首德語軍歌,創作於1930年代,由德國軍歌作曲家赫爾姆斯·尼爾(Herms Niel)譜寫。這首歌在二戰期間,成為德軍行軍時廣泛傳唱的旋律,幾乎成為那個時代的象徵之一。

赫爾姆斯·尼爾(Herms Niel)


然而,與多數軍歌常見的嚴肅與悲壯不同,《Erika》以輕快的節奏和溫柔的旋律,帶出一種別樣的浪漫氛圍。歌名「Erika 艾麗卡」這可愛的名字,本是石楠花的意思,在歐洲是十分常見的花卉之一。在歌曲中,這朵花被賦予了雙重意義:既是自然界的花朵,也化身為一位少女。這樣的雙重象徵,讓歌曲在軍歌的框架中,透露出柔情與眷戀。



不少人將《Erika》解讀為軍人對祖國的擬人化愛戀,將那份熱愛寄託在少女形象中。但我更傾向於這樣的理解:這首歌是每一位身處前線士兵心底深藏的情感投射,唱給遠方的戀人或妻子,那些他們不斷思念、盼望平安歸來的人。

歌詞--

(第一段)

Auf der Heide blüht ein kleines Blümelein  小小的花兒開在荒野上

 und das heißt Erika. 她名叫艾麗卡

Heiß von hunderttausend kleinen Bienelein 成千上萬隻小小的蜜蜂

wird umschwärmt Erika  都飛向艾麗卡

denn ihr Herz ist voller Süßigkeit, 只因花芯飽含著甜蜜

zarter Duft entströmt dem Blütenkleid. 花瓣散發迷人的芬芳

Auf der Heide blüht ein kleines Blümelein  小小的花兒開在荒野上

und das heißt: Erika. 她名叫艾麗卡

(第二段)

In der Heimat wohnt ein blondes Mägdelein 在我故鄉住著一個金髮少女

und das heißt: Erika. 她名叫艾麗卡

Dieses Mädel ist mein treues Schätzelein . 這個女孩是我的至寶

und mein Glück, Erika 和幸運,艾麗卡

Wenn das Heidekraut rot-lila blüht, 紫紅色石楠盛開之時

singe ich zum Gruß ihr dieses Lied. 請傳去我的這首歌兒

Auf der Heide blüht ein kleines Blümelein . 小小的花兒開在荒野上

und das heißt: Erika 她名叫艾麗卡

(第三段)

In mein'm Kämmerlein blüht auch ein Blümelein 我那小屋旁邊盛開的小花

 und das heißt: Erika. 她名叫艾麗卡

Schon beim Morgengrau'n sowie beim Dämmerschein  無論是在拂曉還是在黃昏

schaut's mich an, Erika. 圍繞我,艾麗卡

Und dann ist es mir, als spräch' es laut: 花叢中傳來細細聲響

"Denkst du auch an deine kleine Braut?" 是否記得美麗的姑娘?

In der Heimat weint um dich ein Mädelein  那流淚盼著你歸來的姑娘

 und das heißt: Erika. 她名叫艾麗卡


我之所以特別提起這首歌,是因為一位音樂家朋友的德國母親。十年前,當她已八十歲高齡時,唱起這首《Erika》,回憶起童年時期的街道與那段歲月。我的朋友將她的歌聲錄了下來。在老太太的回憶中,行軍的士兵唱著《Erika》,旋律在街巷中回蕩。如今,那位老太太已離開人世,但這首歌,依然深深刻印在許多德國老一輩的記憶裡。

"Erika" by Britta Stoermer Lien



每當提及《Erika》,我總想先放下歷史包袱與偏見,提醒自己與他人:這首歌不應僅僅被視為某段黑暗歷史的附庸,而更像是一段溫暖且純粹的兒時回憶,是許多德國人心中那份難以磨滅的情感印記。

歷史的陰影確實存在,但音符間流動的,仍是最單純的人性與情感。

不妨,讓我們在沉重的歷史之外,聆聽一段,屬於人們心底最溫暖的故事。

[隨筆] 十年前,十年後





最近所謂的「十年前、十年後」風潮又在社群上流行起來。我對這種跟風的事,其實一向都不是很感興趣,然而,2025年,推算至十年前,我剛生下晨熙、當了母親,這算是接近「人生里程碑」的大事之一吧...!接著,我又想著想著其它不同的人、事、物,漸漸地有種「感慨萬千」的觸發,內心的情感膨漲得越來越大,想要把一些想法寫下來。

十年前,2015年,我24、25歲,現在想想,這年紀其實是很年輕的,但因為比較早走入家庭又生小孩的緣故,不能否認我的青春就這麼「奉獻」給了我的丈夫、我的孩子與我的生意。至於---會不會後悔呢?這我思考過,但我不清楚答案是什麼。反倒是我有思考過,若我沒遇見現在的丈夫,我後來人生的位置會是什麼?我會不會和不同的男人交往?(其實我的感情觀很淡薄,但我又常覺得我的心像火一樣常常燃燒著,說來好笑,最近我看了韓綜「換乘戀愛II」,開頭的出演者在聊先前在韓國很火紅的「MBIT 十六型人格」,我也去測了一下,測試出來的人格是「INFJ-T」,這人格基本上就是十分內向但又富含理想與浪漫主義的)會不會走不同的行業並發光發熱?會不會繼續讀研究所或攻讀博士?會不會去國外發展..?...等等。

這些近乎假設、想像型的人生情境,我都有去想過,有些甚至還很「合理」,但是,不得不回到了現實。

其實,我也不後悔後來走的路---有了晨熙,我很幸福,儘管我不覺得自己是個好媽媽,我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甚至是煩惱裡,太多時間忽略了孩子。有了Max,我也很幸福,儘管我不覺得自己是個好妻子,我的心一直在飛、在跑、在撞,最後弄得又累又痛,但是當每一天結束時,總是他擁抱著我、給我最大的溫暖。

這十年來,又有著Rocky陪伴著我們。他是家人,也是我們相當重要的生意夥伴。但是狗的一生差不多就是十年再多一些,一天,對一隻狗來說就像人類的一個禮拜。但可喜的是,Rocky的一生大都是快樂又好玩的,直到最後,才那麼突然的歷經了生老病死,而且還是以非常痛苦的方式結束,想到就悲從中來•••

生命一向沒有完美,有時帶給我們痛苦與病疾,最後來的是盡頭。但我相信,Rocky只想我們記得他最閃耀、最快樂的模樣。

寫著寫著又變多了,本來還想聊聊我的店「洛基披薩店」,下次吧。

6/04/2025

[影誌] 滿月疑雲(China Moon, 1994)


滿月疑雲(China Moon),一部90年代初、中的作品,導演約翰貝利John Bailey在好萊塢的主要身分是攝影師,有幾部名作經由他之手拍攝,諸如《美國舞男》(American Gigolo)、《愛在心裡口難開》(As Good As It Gets)、《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筆者強調此部分的原因是本片的攝影可圈可點,要拜於導演本身的攝影專業背景。而攝影與配樂兩者間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的,儘管劇情薄弱或荒謬,攝影與配樂若能在水準之上,絕對可以拯救起一部電影。約翰貝利邀請到英國聲譽卓著的作曲家喬治芬頓George Fenton為這部片譜出原創配樂。芬頓原名George Richard Ian Howe Fenton CBE,看到CBE就知道他受過大英帝國授勳「司令勳章」,此乃非普通人,從他製作了超過100部電影的配樂以及多個知名獎項(包括五次奧斯卡提名)便由此可見!

喬治芬頓George Fenton

滿月疑雲的配樂會讓人聯想到約翰貝瑞John Barry的《體熱》(Body Heat),同樣有種黑色電影、營造桃色驚悚的質地,然而,兩人的編曲各有千秋,芬頓更喜愛用藍調風格的小號與打擊樂,來創造出一種月光在湖面上折射的意象,呼應了電影標題「滿月」。







片名「China Moon」(中國的月亮)來自於男女主角在湖中密會時,划著船的警探凱爾Kyle,對著美麗少婦瑞秋Rachel說道:「我的祖母曾說,滿月時的月亮就像中國的餐瓷盤,又大又圓。她認為『中國的月亮』致使人們做出瘋狂的事情」凱爾與瑞秋凝視著彼此,瑞秋的臉龐在月光下像陶瓷娃娃般的白皙又脆弱,彷彿一個不小心就會碎掉似,令人想小心翼翼去呵護她。凱爾看著瑞秋的眼神道盡了一切,兩人間的情感奇妙的萌芽。

回到故事的開始,兩人在一間當地的吧裡相遇,凱爾(Ed Harris飾)是名警探,與拉瑪(Benicio Del Toro飾)是辦案的警探搭檔。<<筆者插話,年輕時的Benicio,與少年郎時的李奧納多皮卡丘長得有點神似.....>> 舞台上有一個樂團正在表演,原來是經典藍調傳奇Sam Myers演唱著一首「告訴我想聽的話(Tell Me What I Want to Hear)」,伴隨著吉他手Anson Funderburgh饒富靈魂與情感的吉他演奏。Myers的歌聲,乍聽下有種絕望但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情感,他唱著關於一段致命般的愛情,就像是在訴說著凱爾與瑞秋的未來。



Sam Myers--告訴我想聽的話(Tell Me What I Want to Hear) 演唱片段


關於「告訴我想聽的話(Tell Me What I Want to Hear)」這首歌收錄在Anson Funderburgh & The Rockets樂團與Sam Myers一同合作的1991年同名專輯,然而網路上找不到歌詞,筆者看影片嘗試轉錄與翻譯:

「Talk to me baby, Tell me what I wanna hear 寶貝,請對我訴說,訴說著我想聽的話

Talk to me baby, Tell me what I wanna hear 寶貝,請對我訴說,訴說著我想聽的話

Say that you love me, and you wish that I was there 說你愛著我,你希望我在那裡

I miss your sweet kissing, your love and affection 我想念你甜蜜的吻、你的愛與情意

I miss your sweet kissing, your love and affection 我想念你甜蜜的吻、你的愛與情意

I don't know why, I can't get no connection 我不知道為何,我無法觸及你

I reach out for you baby, if only by telephone 我聯絡到你了,寶貝,如果能透過電話的話

reach out for you baby, if only by telephone 聯絡到你了,寶貝,如果能透過電話的話

but when I finally get you, I know you're not alone 然而當我終於找到你時,你卻不是獨自一人

Tell me what I wanna hear 告訴我想聽的話

Play a long long time 說久一點

(間奏)

yeah, it's alright 耶,感覺對了

ohhh, yeah, yeah, yeah, yeah.. 噢,好耶,好耶,好耶...

I've been in love with you, baby 我深愛上了你,寶貝

every since we both were here 從起初我們兩人都在這的時候

I've been in love with you, baby 我深愛上了你,寶貝

ever since we both were here 從起初我們兩人都在這的時候

I don't know what happened 我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

and I don't know what I did 我甚至不知道我做了甚麼....」

這句「but when I finally get you, I know you're not alone 然而當我終於找到你時,你卻不是獨自一人」算是個伏筆。

畫面帶向拉瑪對凱爾說道他把錢包忘在車上了。拉瑪離場的同時,畫面帶向坐在酒吧穿著一襲白色小洋裝的神祕黑髮女子(Madeleine Stowe飾),白色給人清新脫俗之感,但是她的眼神與氣勢給人一種「femme fatale」的意象(致命女郎),似乎下一步將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黑暗發展。瑞秋瞧了凱爾一眼,她的眼神透露出無盡的孤獨,卻渴求陪伴與吸引,危險性十足。離開吧檯後,凱爾緊緊追上去。兩人開啟一段玄妙又曖昧的對話:

凱爾:你介意來點陪伴嗎?(Mind some company?)

瑞秋:和你說話是安全的嗎?(Am I safe talking to you?)

凱爾:我不知道。我們處在危險的時期。然後我們在危險的地方相遇。(I don't know. We live in dangerous times.And we meet in dangerous places.)

瑞秋:這酒我喝太多了。(I've had too much to drink in this one.)

凱爾:我知道另外一款酒。(I know another one).

瑞秋:不,我想說的是今晚這個地方很特別,尤其是當你將在此結束假期時。(No. There is something about tonight, that wants a place like this. It's where you end a holiday.)

凱爾:你正在放假嗎?(You've been on a holiday?)

瑞秋:差不多 (Sort of.)

凱爾:我個人不太喜歡放假 (I don't much like holidays.)

瑞秋:可憐的寶貝。你是孤兒嗎?(Poor baby. Are you an orphan?)

凱爾:是啊,我是「命運的孤兒」。(Yeah. I'm an orphan of destiny.)


「命運的孤兒」這說法奇妙的不得了.....,凱爾是一名警探,沒有家庭、膝下無子,他的人生是無比孤獨的,並與危險、死亡聯結在一起。當他遇到瑞秋這散發獨特氣息的神祕女子,他的內心起了幾波漣漪。然,瑞秋是有家庭的,以道德觀而言,警探本為正人君子,使命就是辦案、將亡命之徒繩之以法,不應與已婚之婦有染。但愛情的力量過於強大..!像強大無敵的風暴,最終使他跪地屈服。歌德的一首詩「渴慕」與凱爾的心境頗為相似:

「這從熾熱的心房涌出的,

不會是最後一滴眼淚;

用不可言說的新的痛苦,

心為自己找到了安慰。

啊,讓我在這兒和那兒

時刻感受到永恆的愛情,

即使要讓痛苦繼續滲透

我的血管,我的神經。

但願有那麼一次,永恆的

愛情啊,我能被你充盈!

哎,人世間苦難如此深重,

如此綿綿無盡!」.



凱爾:「寶貝,告訴我吧,我什麼都願意為你做,無論是什麼事情!」

集陽剛、浪漫深情、性格多面於一身的資深實力派演員Ed Harris,他的演技終究是爐火純青,將凱爾這宛如冷硬派小說裡的人物演得栩栩如生,連他的樣貌與言行都臻至完美---「黑色、浪漫、情慾與危險」的同義詞。愛情的強大力量,讓一個看起來如此正直的警探,走向背離道德與人妻有染的發展,令這角色充滿了衝突與反差感。




至於飾演男主角搭檔的班尼西歐·狄奧·托羅(Benicio del Toro),也是一名性格男演員,波多黎各出身的他有著獨特、帶有東方感的拉丁面孔,年輕時的班尼西歐,與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些許神似,令筆者有時看了出神。他飾演的警探「拉瑪」表面上看起來是個一無所知、讓人牽著鼻子走的陪襯搭檔,但「拉瑪」其實充滿著秘密與驚喜,他就像是推理小說的作者們,會想要描繪出來的一個讓劇情掀起波瀾的神秘人物。






飾演瑞秋的麥德琳史道威(Madeleine Stowe),由她來飾演這美麗又危險的少婦恰如其分,白皙的肌膚、烏黑的頭髮、楚楚可憐的眼神、散發聖潔氣息但是內心狂野又寂寞,被悲哀、黑暗的命運籠罩著。當時的麥德琳所飾演的幾部片子都成為好萊塢的經典之作,諸如《大地英豪》(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未來總動員》(12 Monkeys)、《將軍的女兒》(The General's Daughter)..然而史道威2000s年後婚後專注於家庭,逐漸淡出於紛亂複雜的電影界...。2011年時她在電視劇《復仇》(Revenge)裡飾演呼風喚雨的豪門女主人,回歸影壇。然而她近幾年的作品零零星星,好萊塢對她而言可見已是過去式,對廣大觀眾來說,也只能透過她90年代的作品來一睹她的璀璨丰采。


原來瑞秋早已嫁給了高傲英倫銀行家(這title...),過上富裕的生活但卻不怎麼幸福,飽受丈夫長期的言語暴力甚至肢體暴力,還得長期忍受他出軌一頭黑人爆炸頭但金髮白皮膚的女同事,遂派出偵探偷偷的蒐集丈夫出軌證據。凱爾的出現像是給她了一絲希望,將她從不幸福的婚姻爛泥中解救出來‧‧‧‧‧。看起來是個典型正派警探的凱爾,在無可阻擋的意亂情迷中,局面卻漸漸地朝既危險又停不下來的方向發展‧‧‧‧‧。











片名:滿月疑雲(China Moon) 

年份:1994

國別:美

導演:John Bailey

演員:Ed Harris、Madeleine Stowe、Benicio Del Toro、Charles Dance



4/29/2025

[影誌]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 十四年前,十四年後

 


  人的想法,在時間流逝之間,跟隨著際遇、環境而改變,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十四年前,筆者撰寫了《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的影評。坦白講,那時的我,對這部電影有點不屑,因此,我寫的內容充滿著挑剔、失望與質疑。

  十四年間,我其實有在關注這部電影,也默默重新刷了幾遍,思考上也漸漸變得比較沒那麼尖銳了。

  十四年後,我對《巴黎小情人》想要呈現的愛情觀點有更多更多的想法,裡頭有幾首配樂也很值得一提,此片蘊含的新浪潮精神也讓我的感激之心油然而生。因此,我誠摯地將我的思緒重新整理一番,並補充了這部片有關的音樂與詩文,及精華台詞。

  最後,十四年前我下的標題為「破碎的新浪潮餘韻」,十四年後來看,也的確如此。「巴黎小情人」一直想捕捉60、70年代法國新浪潮的精神,然而呈現出來的面貌還是差強人意了,也難怪十四年前的我一直暴走狂酸此片。然而,現在的我,有著一顆「寬容的心」‧‧‧‧‧‧,加上我察覺這十年多以來的電影,多半不是空洞就是缺乏了什麼‧‧‧‧‧‧。

  時代的進步,不代表精神的進步。

  「巴黎小情人」那破碎的新浪潮餘韻,反而讓人懷舊、讓人思念起諸如高達等流的新浪潮作品帶給後人的餘波。

  加上,如今已經很難遇到像是路易卡瑞與蕾雅瑟度這種氣質的演員了,將他們倆人放在這如此美麗、饒富詩意的電影,應該要帶有感恩的心才對--我會對十四年前的我如是說。哈。









3/03/2025

[樂誌]十七年前中二病少女我對Blur主腦之意識流陳述,及十七年後的再思考

筆者今天又在整理我以前在無名小站寫的舊文章了。大家一聽聞到無名小站,是不是許多回憶湧上心頭呢?首先,我是想要找一下我以前抒發情感的文字,夾在許多廢話與胡言亂語中(當年自以為很酷,但現在讀起來不禁羞慚掩面...)。


很妙地,我找到一篇青少年時期寫的「James Dean、Paul Newman或是Alain Delon之外:我也喜歡Damon Albarn」,實是難以置信當年筆者居然把亞蘭德倫「拋諸九霄雲外」了(請參考筆者17年前寫的文字),現在的我,絕對會對十七年前的我怒吼:「放肆至極,你這大膽狂徒..!」


回到十七年前,那時的我,才16歲,但是再三個禮拜就要滿17歲了。不得不承認,以前的我是個很孤獨的青少年,喜歡聽一些我同儕不太會有興趣的東西,像是一些西洋老歌、重金屬樂與黑、死金屬、90年代時的英倫搖滾、2000s時的車庫搖滾復興...等。順便提及,16、17歲的青少女基本上都是外貌協會(雖然筆者現在也是..但是看事情的角度與昔日相較已不太一樣了),只是有些人沉迷日韓偶像,或者台灣男子團體,我的話則是比較偏向西洋樂的歌手、搖滾樂手等類,用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崇洋」(筆者現在也沒有什麼變)。只能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之所以特別提到外貌,是因為我即將轉載的那篇舊日隨筆,將近9成的比率都在讚嘆Damon Albarn的外表...(註解:Damon Albarn是英國另類搖滾樂團----Blur布勒合唱團的主唱)。他的氣質、形貌甚至他的想法,基本上就是他那整個人,當時讓我執迷又狂熱。筆者也始終抱持著一種想法---「相由心生」,意即一個人的外貌,反映出了他的思想、心境..。多年以後,我再度去聽Blur的音樂並且閱讀他寫的歌詞,也更加肯定了Damon的才華與獨特。


還有一點是Damon也令我驚豔的。Blur有兩支MV,分別向兩部經典致敬,一支是「To the End」---參考了法國電影大師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 )《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at Marienbad)幾幕經典場景與精神,並於音樂錄影帶中重新詮釋。另外一支是「The Universal」,這部音樂錄影帶深受美國鬼才導演史丹利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的啟發,場景參考了《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裡的希爾頓大廳Hilton Lobby,造型則參考了《發條橘子》(Clockwork Orange)內的經典四人匪幫「Droogs」(原著小說作者Anthony Burgess為了小說,自行創造了一套僅存在於小說內世界的小混混俚語系統「納查奇語」(Nadset),而裡頭的小混混稱為「droog」),Damon Albarn全白衣造型與壞胚子眼線的原型,一視即知是發條橘子裡主人公Alex。


Blur是如此稀有的樂團,在至少兩支音樂錄影帶裡,向不同的電影經典致敬,這也說盡了Damon Albarn除了在音樂上有他自己獨到的想法與思考以外,他對電影肯定也有一定的了解與熱情。也因為如此,才會有「To the End」與「The Universal」兩部音樂錄影帶的誕生。筆者正也是因為當年有幸觀賞了這兩支音樂錄影帶(我有買Blur的MV合輯的DVD,裡面收錄了他們ˊ90年代brit-pop時期六張專輯的所有MV),也啟發了我對電影的濃厚興趣。





《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at Marienbad)劇照







Blur《To The End》音樂錄影帶畫面


《發條橘子2001》(Clockwork Orange)裡的四人匪幫(droogs)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九號太空站(Space Station V)裡的希爾頓大廳(Hilton Lobby)





Blur《The Universal》音樂錄影帶畫面

好了,講到這裡。筆者開始分享我17年前的中二病文字James Dean、Paul Newman或是Alain Delon之外:我也喜歡Damon Albarn」






"這個娃娃臉,曾經是我的白馬王子,雖然那時還是個很徹底的迷弟迷妹群,只要人有臉、有頭髮、有身材、有形貌、有氣質時便會不由自主地去端看那些部份,至今,當處世觀過渡到了另一種據點時,這類的判斷就會開始與先前有所不同;當初的想法,帥哥於我好像只要有Damon就夠了,甚至,竟可以把James Dean、Paul Newman或是Alain Delon這些象徵極品的代表性人物,拋諸九霄雲外,還可以很極端地去設想,全世界沒有一個娃娃臉比Damon Albarn還要極致,為什麼會有如此令人怦然心動的Baby Face?簡直是--最完美、最完美、最完美的英倫男士。--當時我的心裡如是想。

在Girls and Boys裡頭,他穿著90s到骨子裡的夾克與貫徹全身的痞子樣,以及畫面上那吹彈可破的肌膚,不時地挑動我的嫉妒;Parklife裡頭,在英國佬瘋狂吐露口白時不斷耍寶的模樣,搞得我小鹿亂撞;There's No Other Way裡頭,青春無敵、熱血世代與終極馬桶蓋的氣息(我也有留過那種髮型,很90s?),直衝我的潛意識,似乎,非得要把全世界弄成這副德性才叫做「我終於成功了」?For Tomorrow裡頭,優雅中流露出性感的紳士貌,也挑動著我的心房,使我成為了無庸置疑的花痴,可以成天幻想那套服裝、那個笑容與飄逸的頭髮。To the End裡頭,黑白色調的攝影、五零年代的氛圍與老電影的題材,於我本身,將開始讓我與難以計量的小說名字做出許多誇大的聯想,整體上,那種迷人的程度就像是把千千萬萬個數學公式刺在手臂上,讓人可以在呼吸時去諦看奇妙。

寫於2007-08-23 00:15:46"






Girls and Boys》MV裡的Damon







《Parklife》MV裡的Damon







《There's No Other Way》MV裡的Damon









《For Tomorrow》(4K彩色修復版本)裡的Damon
**註:原始音樂錄影帶是黑白的





《To the End》裡的Da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