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



10/22/2010

真是無可奈何--卡謬《異鄉人》的威斯康蒂電影

雜 | Miranda(Smog)

  我非常非常喜歡卡謬所寫的《異鄉人》(L’Étranger)。

  而這部存在主義小說,在六零年代被改編成了義大利同名電影《異鄉人》(Lo straniero)。
  
  演員陣容包括了Marcello Mastroianni與Anna Karina(在我看來算是夢幻組合),導演還是Luchino Visconti,但--為什麼卡謬《異鄉人》所改編而成的電影那麼不被注意?

  (演員與導演外加原著,我是真的都還蠻喜歡的)

  這原因我就不知道了,就連改編自托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Der Tod in Venedig)的威斯康蒂電影《魂斷威尼斯》(Morte a Venezia)都能激起討論了(而且台灣還有代理商,一定是看在史上無敵美少年的份上),為什麼《異鄉人》沒辦法?

  電影可問世但乏人問津(外加片子難找),可以說是非常可惜。

  嘆!實在是無可奈何!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往事只能回味

  這幾天的台北雨下不停,因此,出門時很少是不撐傘的。

  這種濕死人不償命的天氣,讓我不得不想起「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另譯「瑟堡的雨傘」)。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秋水伊人》這名字很美、很迷人,但哀婉的基調,便雷同於龔秋霞所唱出的歌詞「望穿秋水,不見伊人的倩影,更殘露盡,孤雁兩三聲」。

  《秋水伊人》整部片看下來色彩鮮豔、處處可見粉紅,一如少女情懷般的春思,但,它其實一點也不夢幻。
  
  它的故事,簡單又通俗,所敘述之無非是兒女情事,但沒一個美好的結局,不走童話路線,不讓王子與公主永遠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它的劇情,其實一點也不特別到哪裡去,只不過是反童話版本的陳腔濫調,然而,它卻能成為雋永的經典。

雜 | Miranda(Smog)

  電影的一開始,先讓畫面出現詩情畫意般的港灣(水平直視),後來再讓鏡頭緩緩向下轉移,選擇從高處俯視地面,也許是下起細雨的緣故,開始有行人撐起了傘,不久後,雨滴很明顯的像流眼淚般的垂直落下;富有節奏感的彩色雨傘,在畫面上游移、律動。影像搭配聲音--主題曲「I will wait for you」的旋律,意象悠遠。

雜 | Miranda(Smog)  

  全片皆用演唱方式取代演員對白,可以說是「無話不歌」,完全沒有純對白,這種模式的音樂劇,以舞台方式呈現的話也許妥當,但一旦搬上螢幕就徒增了難度,畢竟演員無法與觀眾做現場的互動,也沒辦法體會觀眾現場聽音樂劇的情緒,甚至有濫情之虞,但導演Jacques Demy拿捏得佳,讓音樂與劇情結成一體,大師Michel Legrand所譜寫的經典主題曲「I will wait for you」也讓電影不朽。另外,服裝、場景甚至連壁紙的布置都非常的講究,影像常駐人心。

  劇情?的確很芭樂。女主角凱瑟琳丹妮芙飾演家裡經營雨傘店的少女Geneviève,與修車黑手Guy相戀,兩人一開始纏綿悱惻、愛得死去活來,直至後來甚至論及婚嫁,不過Geneviève的母親對兩人的戀情非常反對。此時,少女的母親欠債,但多虧好心的富家公子上門幫助她還清債務。

  某天,Guy突然接到兵單,將要到阿爾及利亞服兵役。這對戀人在男生入伍前共度良宵,彼此誓言非卿莫娶、非君莫嫁。直到男主角入伍後,女主角發現自己懷孕了,等不到自己的男人回來,後來嫁給了富家公子。當男主角退伍後,得知自己心愛的女孩嫁給了別人,一度遭受打擊,最後與另一個女人結婚生子。

  然而,這種芭樂的劇情,依然可見導演的巧思。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我喜歡當劇情進展到男女主角癡情的高峰,最後卻因阻礙因素與突發狀況(母親的反對、男主角當兵、有錢公子哥的求婚),讓一段美好的戀情粉碎於現實,凡人終究無法把持愛情的理想,最後只能向現實低頭,往日情懷不再。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電影的結尾,是個下雪天,各自已有了家庭的男主角與女主角相遇於加油站,但往日情只能回味,甚至有些不堪回首。女主角的車子停在加油站外,女主角的孩子也在車子上,在加油站工作的Guy知道車上的孩子是他與Geneviève兩人的骨肉,但卻完全沒有意願去看孩子。最後女主角開車走了,男主角繼續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命運豈不是造化弄人?人終將會屈服於現實。

  夢碎的事實,藉由迷人絢麗的場景、服裝、精緻的人物呈現出來,更有諷刺的力道。粉紅色?粉紅色,早已不是童話故事的專利。

  畢竟,從戀人分離、情懷夢碎的那一刻開始,早就沒有美麗的童話故事了。

雜 | Miranda(Smog)
簡直就像芭比娃娃的凱瑟琳丹妮芙

雜 | Miranda(Smog)  
男主角與另外一個女子的戀情

雜 | Miranda(Smog)
男女主角多年後的重逢

(p.s: 因本人的偏見使然,該片中的富家公子哥成了本人不怎喜歡的角色,所以完全不貼相關劇照,敬請見諒)

  《秋水伊人》的DVD封面都很標緻,以下還有其他版本: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最後,究竟《秋水伊人》與濕死人不償命的天氣的關聯性,難道只是因為女主角她家開雨傘店嗎?

  (其實也不只..)

  唉!這就甭追究了。


※男女主角的對手戲--「天涯海角我心相隨,天長地久,此情不渝。」


※電影開頭


---------------------
片名:秋水伊人(法文片名: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英文片名: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
導演:Jacques Demy
編劇:Jacques Demy
演員:Catherine DeneuveNino Castelnuovo
出品年代:1964
國家:法、西德
語言:法
配樂:Michel Legrand《I Will Wait For You》

10/15/2010

《禁忌的遊戲》(Jeux interdits):無情戰火下的童真

雜 | Miranda(Smog)

  導演雷尼克萊曼(René Clément)曾說道:「 片中這兩個孩子,雖然既說謊又偷竊,然而從所犯的過錯當中,卻也呈現出他們的無辜。因為是在一個充滿殺戮的年代裡,這兩個孩子才有機會實踐對死亡的莊重儀式;同樣的,當外面世界充滿憤怒與仇恨的時候,我們卻在兩人身上,找到了仁慈。」以上可見於原子映象代理的DVD封皮介紹。雷尼所言,句句皆是菁華。

  《禁忌的遊戲》是雷尼克萊曼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又要雞婆一下了,雷尼曾跟尚考克多合作過《美女與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他那時所擔任的是技術指導,但與尚考克多的合作可說是相輔相成),於1952年獲得威尼斯金獅獎,1953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整部片瀰漫著寫實主義氛圍,場景從淪陷的巴黎到法國的農村,更顯戰火之無情;人物聚焦於兩位小朋友的天真爛漫,相映於週遭成人的世故與虛偽,格外諷刺。

雜 | Miranda(Smog)  
  二次大戰時,德國納粹轟炸法國。當巴黎淪陷,五歲的小女孩波蕾特(Paulette)隨同父母與一群難民逃難時,手上的小狗突然脫離了波蕾特的懷抱,接著小女孩相當固執(也可以說是單純)的前去追趕,不顧當時的險境。正當女孩父母向前阻止她的時候,雙雙被轟炸機掃射而死..。

  影片開頭的感傷宿命竟然是因為一隻狗(至少在那情節的時空下如是),由片面觀之,倒是非常的離奇,但也因兒童的純真,充分合理化了這段劇情。「戰爭與狗」這元素也可見於Francis Ford Coppola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現》裡頭的小狗所出現的場景,是年輕的美國大兵在船上逗玩小狗,神經兮兮,且置戰爭於不顧,這是反映出戰爭可讓凡人的精神崩潰與心神扭曲。

  當小女孩抱回小狗,準備要上拖車逃難時,同樣在逃難的婦人見狀,直接把小女孩手中的小狗丟向河裡。婦人認為狗礙事,但小女孩卻將之視為寶貝,這是片中第一個將成人的世故觀點與兒童的單純想法作為對比的段落。
  
雜 | Miranda(Smog) 
  
  小女孩不顧逃難了,心碎的隨著河流的方向,追著愛犬的屍體。她並不解戰爭的殘酷,但哀傷之情,隨著她在鏡頭前的身影而緩緩帶出。波蕾特沿著河岸走,誤闖一個鄉下農莊,被一個農莊人家暫時收養,並與農莊十歲的小男孩米歇爾(Michel)結為密友。在不解世事的情況之下,波蕾特與米歇爾將小狗的屍體埋在磨坊裡。女孩希望愛犬的墳上可以有個十字架,米歇爾便開始去偷哥哥喬治靈車上的十字架。女孩也希望愛犬可以有個伴,米歇爾則四處找來許多小動物,與牠陪葬,也隨著小動物數量的增加,兩個小孩子開始去偷更多的十字架,並且模仿起神秘的宗教祭典,以將動物埋葬。 

  兩個孩子在經歷戰爭與親人的逝去後,生命無常使其惘然,彼此一同展開了「禁忌的遊戲」(宗教儀式、偷竊十字架),構築起兩人之間的「天堂」。全片全無戰爭場面(片頭逃難場景點到為止),卻藉由了兩個孩子所建構的「天堂」,以及天真無邪的互動,讓戰火的無情衝擊人心。

雜 | Miranda(Smog)  
天才童星Brigitte Fossey飾演波蕾特,Georges Poujouly飾演米歇爾。 

  波蕾特與米歇爾之間的遊戲,是屬於兩個孩子間的世界,動機是相當單純的,但在實際的「操作」上,他們開始不得不去像大人一樣說謊,只是這「說謊」的舉動,卻與大人的世界完全扯不上邊。波蕾特與米歇爾所撒的謊,建立於不互相出賣的前提,並且是為了維護兩個人所共同構築的「天堂」。相較於大人的謊言,後者複雜多了,充滿了出賣、背叛與利益算計。然而,兒童不得不開始學起大人撒謊,只不過是為了生存,這實是為人的悲哀(雖然波雷特與米歇爾所撒的謊,立場是十分「天真無邪」的)!缺乏謊言,就少了層保護網,成了戳不破的殘酷世態。

雜 | Miranda(Smog) 

  十字架偷竊事件也延伸到農莊兩家住戶之間的恩恩怨怨,雙方不時猜忌,甚至彼此爭鬥,大人世界的複雜與醜陋相比於兩個孩子的童真,再明顯不過了。

  影片最後,警察找上門來,目的卻是要帶走波蕾特,將她送到孤兒院,米歇爾上前阻止,與父親談了條件--只要米歇爾交出十字架,就可以留下小女孩。然而父親表面上應諾,實際上卻還是將小女孩交給了社工人員,終究食言。這一再的披露出大人的醜態、巧詐。

  憤怒的米歇爾衝入穀倉,將所有的十字架丟入河中,無力的看著穀倉裡頭的貓頭鷹,與之相視。波蕾特被帶到了車站,茫茫人海中倉皇無助。當她突然聽到有人在叫米歇爾的名字時,波蕾特衝入人群中,找尋著男孩的身影,口中不斷呼喊著「Michel, Michel...」

  Narciso Yepes為該片所譜寫的名曲《Romance Anonimo》(愛的羅曼史)在片尾緩緩帶出,令人神傷。

雜 | Miranda(Smog)  
兩小無猜

  兩個孩子,是否會因為經歷過了這些事,從此喪失了他們的童真?

----------------------------------

雜 | Miranda(Smog)

片名:禁忌的遊戲(Jeux interdits)
導演:René Clément
編劇:Jean Aurenche、Pierre Bost、François Boyer(根據Francois Boyer的原著《Jeux interdits》)
演員:Georges Poujouly、Brigitte Fossey
出品年代:1952
國家:法
語言:法
配樂:Narciso Yepes《Romance Anonimo》
獲獎:
1952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1952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電影
1953年:奧斯卡榮譽獎(頒發予首次在美國發行的最佳外語電影)
1954年: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電影


<p.s>筆者曾看過雷尼的《巴黎戰火》(Is Paris Burning,1966),與《禁忌的遊戲》同樣是在描述二戰時巴黎淪陷的故事,闡述歷史事件的手法精闢,只是頗為冗長、人物眾多,重要性反而沒那麼高。倒是參與該片編劇工作的人員還包括Francis Ford Coppola呢

10/08/2010

「La prima notte di quiete」(高校教師) <下> 





美女學生Vanina (Sonia Petrovna飾演)

  「高校教師」雖以師生戀為題材,但導演從來就不曾將雙方戀情呈現出畸戀甚至違背道德、社會價值的意味。大多數的師生戀電影,以違逆倫理道德的面貌呈現之,劇情往往走向主角與周遭環境的衝突與對立(比方說,學生未成年,教師則有家室,外界對於這種戀情大多持有反對的觀點),甚至挑戰起觀眾的思維。


  「高校教師」,卻完全不來這一套。


  電影前三分之一的敘事場景,或多或少著墨於老師上課的教室,但剩下的部份幾乎都脫離了校園,師生關係的階層高低,因此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賭徒Spider,是個同志藥師(Giancarlo Giannini飾演,他還有演皇家夜總會)、妓女(Patrizia Adiutori飾演)與老師Dominici

一般的師生戀電影,主角的周圍人物除了具有與主角立場相悖,進而產生衝突的特性,而且制式、有規範、遵循普世價值,主角則是打破規範的那方。「高校教師」則沒有那麼簡單,兩個主角反而是處於缺乏規範的環境,周遭人物各個違背社會價值,使得兩個主角的存在,處處使人同情與認同,所謂師生戀情,在此也就如同一般兒女情事,沒有甚麼討人斥責的地方,畢竟環境更為險惡,人心的醜陋比照愛情的可貴,後者乃為人津津樂道。

上一篇提到一行人在狄斯可舞廳的情節。接下來一行人最終來到了男友Gerard的豪宅。Gerard開始放映錄影帶,影片一開始是Vanina度假時天真爛漫的模樣,怎知後來畫面變成性愛錄影帶。驚嚇又火大的Vanina氣憤的將電視插頭拔掉!跑車男請各位離開,整場子不歡而散。隔天Vanina沒有去學校。老師前往女學生的家,母親應門但請Dominici遠離她的女兒。




錄影帶中一開始出現Vanina度假時開心的模樣,接下來遂變調





Vanina的眼神不時流露出悲傷,使得Dominici憐憫她、欲呵護她,這是因為環境的黑暗,導致了她的悲傷。當Dominici參與了她的世界時,悲劇,將會是他得面對的結局。

「高校教師」針對情節的處理,也與六零年代末直至七零年代的性解放風潮脫不了鉤。女主角的男友Gerardo除了是個開跑車的富家公子以外,也是個夜夜笙歌的浪蕩子,吃喝嫖賭樣樣來,可以厚顏無恥的在Dominici面前與其他妓女親熱。女主角本身也被男友出賣,從事性工作,甚至為男友的友人們從事性服務。整部片有數個場景設定於妓院與夜總會,皆流露出環境的虛假、醜陋與淫慾之貌。




Vanina的男友Gerardo,跑車又來了,筆者私心XD(Adalberto Maria Merli飾演,他演過義大利版的《追殺比爾》)



  Dominici是個無神論者(另有一說:存在主義者),不信上帝,相信自我(第一次到學校上課,便直接抽起菸,學校主任出面制止,他卻依舊我行我素,不管他人干涉),與周遭或多或少處於孤離的關係--與幾位賭徒在牌桌上較勁,沒有真誠的人際關係(雖然賭徒Spider算是一個比較像是「朋友」的角色),與Gerardo的關係看似和諧但又暗藏衝突;在聲色場所與妓女的周旋,也像是機械性的行為,時而敷衍,時而刻意討人歡心,莫不虛假。

  
Dominici有個破碎的婚姻,與妻子Monica(Lea Massari飾演,另外一部代表作是安東尼奧尼的疏離三部曲之「情事」L'Avventura,她在裡面演消失的愛人)關係充滿衝突,雙方走到了婚姻的盡頭 





對於他的家庭而言,Dominici不是一個好丈夫,嗜賭、酗酒並且會對妻子發脾氣。Dominici的妻子本身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對丈夫的賭博習性傾於鼓勵,且對婚姻亦不忠貞。這種婚姻,坦言之,缺乏感情基礎、雙方對立,簡直可有可無。Monica對Dominici說,她可以容忍丈夫晚上和其他男人出去混,但她不能容忍他對學生日益增長的痴迷。

...










...

..


  老師的賭徒朋友之一是房仲,他給了Dominici一間座落於鄉間的房子的鑰匙。老師要上車時,打開車門-----赫然一見Vanina就坐在車上等候著老師!瞬間,一股電流交錯於兩人間,兩人間如火的熱情就像快要燃燒起來....!兩人終於在車上親吻,這是他們第一次親吻著彼此。遂老師帶著Vanina去鄉間屋子避風頭。


外面下著暴風雨,但澆熄不了兩人間的那把烈火!Dominici和Vanina一抵達目的地,便衝出車門外,雙雙往屋子奔去。兩個人基本上是走到山窮水盡了,只有那間屋子是他們唯一的希望。一進門後,按捺不住激情、慾望,包覆著絕望與憂傷,窗外狂風暴雨依舊,這對男女擁抱著彼此、親吻著彼此、並媾合著彼此。老師與學生的身份之別,此時已不存在,兩個人是愛人,最單純、最赤裸、最真誠的關係.....。






好景不長,隔日清晨,女主角的男友偕同其他同夥,到男女主角所在的鄉間屋子進行談判。這戲碼無非是Vanina向男友提出分手,然後男友想要挽回Vanina,之後又跟Dominici打了起來..。Dominici在她男友口中得知Vanina曾出賣了自己的肉體(與其說是她出賣自己的肉體,還不如說是被Gerardo出賣,看自己女友漂亮就要從中撈一筆),便心生絕望。直到Gerardo那幫人離開後,Dominici非常絕望的倒在床上,接著Vanina上前安慰之。

隔日清晨.....
跑車男破門而入,和老師一陣扭打






Dominici並沒有背棄了她,反而繼續接受她,彼此的愛情繼續維繫著。但又好景不常.....全片往悲傷的方向走著,因為整起情況宛若災難,為了不讓Vanina再度受到傷害,老師決定讓Vanina去親戚家避避風頭,暫時離開里米尼。


  男女主角的戀情,始於不經意的互相吸引(對Vanina來說,Gerardo很有錢,她愛的也不過就是他的富有,可供她花用,這股貪婪使她盲目到可以讓Gerardo出賣她的肉體;Dominici雖然貧窮潦倒,但是能與她溝通、陪她談心,與Dominici在一起相較於與Gerardo,前者更像是談戀愛),過程波折,然而結果悲哀。這是不敵環境險惡使然,小人物就算再怎麼有自我主見,也無法逃脫命運的巨輪。







..
...

..


在車站的那場戲,是男女主角最後的相聚。當火車駛離月台,Vanina的身影漸漸遠去時,Dominici對車上的Vanina道出:「Ti Amo.(我愛妳)」無疑是令人心碎的一幕..。



老師在走出車站的路上,走經過了「Rimini」的站牌,再次強調了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及拍攝地點(殺青後促進當地觀光

  第一篇我有提到Spider在妓院問了Dominici兩個問題,那兩個問題分別是:「甚麼是『Indian Summer』?」以及「為什麼會有那寂靜的第一夜的死亡?(自行對照英文對白:why is death the first night of quiet?)」第一個問題已經有身旁的妓女幫忙回答,而針對第二個問題,主角的回答是:「因為,在最後,那人睡覺時沒有做夢。(自行對照英文對白:because finally one sleeps without dreams)」

  我認為這個橋段非常有趣。除了表示出「那寂靜的第一夜(La prima notte di quiete)」是Dominici的個人詩作集以外(也成為了本片的義大利文版本的片名--「La prima notte di quiete」),也帶給我非常多聯想。(2024年補充:該詩作取材於歌德的詩集)


  Dominici針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那人睡覺時沒有作夢所以導致了死亡」,至於這死亡到底是指「人的死亡」還是單純想要比喻夜晚死寂的有如死亡,這我就想不透了。不管怎樣,我聯想到了尼采在其著作《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第一章節提及的太陽神阿波羅與酒神戴奧尼索斯。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代表著一種靜穆之美,以及以一種冷靜與理智,去觀察世界的精神;酒神戴奧尼索斯代表著生命的活力。前者代表造型藝術,後者代表非造型藝術,兩者結合為希臘悲劇。在阿波羅的世界裡,提供了一種美麗幻妙的夢境,使人們沉醉其中,並且會繼續甘願作夢下去,無須醒來,因為醒後的現實世界是殘酷的,讓人心生絕望。美麗的詩歌,是人們在作夢的時候所創造而成的,諸如荷馬史詩,其詩之壯麗乃是呼應幻麗的夢境。當人沒有作夢時,便不會感受到幻妙,也就不會產出偉大的詩歌。


  我想,Dominici的意思是這樣的。對他而言,沒有作夢的夜晚,是死亡。
 
  至於Spider的第一個問題--甚麼是小陽春(Indian Summer,也是本片通行版的片名),則是讓我有點思考不透,也許這是Dominici的詩作中曾經提到的橋段。Indian Summer的涵義已在第一篇略為提及--在最後一刻,突然有某事物讓人意想不到的萌發、茂盛、輝煌,之後卻又失落、消失。


  可嘆!這,不就剛好呼應了Dominici與Vanina的愛情嗎?





Dominici最後死於車禍,妻子在Dominici離開後疑似自殺(電影針對這部分並沒有交代得非常清楚),Vanina則是不知去向,未交代。這一幕宣告了他的結局。霧濛濛的場景與蒼涼的氣氛,以及隨之而來的死亡,令人不勝唏噓。在葬禮上,讓觀眾熟悉的臉孔,竟然只有Spider。

說到這裡,劇情的發展應該早就讓觀眾忘記這是個以師生戀題材為主軸的電影吧。

「高校教師」,很獨特。對我來說。也難怪亞蘭德倫會說這是他最喜歡的個人作品了。

筆者2024年9月5日 淩晨2點補充:亞蘭德倫是筆者一直欣賞的演員,這篇專題的照片先前已無法載出(因為連結到的相簿已喪失功能)。本人一直很想把這篇整理完善,將劇照按照劇情內容走向上傳上去,並且補充一些遺漏的地方,像在整理久未清掃的房間一樣。花了數日,今天終於打掃完了。

對我來說這是值得的,也有些成就感。

向Alain Delon 致敬。Au revoir...!
............

片名:La prima notte di quiete (英文片名:Indian Summer;法文片名: Le professeur;香港翻譯「師生緣未斷」;日本翻譯「高校教師」)
出品年代:1972(法)
導演:Valerio Zurlini
編劇:
Enrico Medioli  
Valerio Zurlini  
國家:法國、義大利
語言:義語
片長:130分(導演剪輯版)
演員:Alain Delon、Sonia Petrovna、Lea Massari、
Giancarlo Giannini、Adalberto Maria Merli

站內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