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速秒殺》(The Mechanic)翻拍自1972年由已故動作男星查理布朗遜(Charles Bronson)的動作經典《龍虎鐵金剛》,一看就知道這是個陳舊的主題--殺手、不斷強調之冷血與酷勁、搭檔組合與復仇母題,頂多披上一點現代感,無論是蘋果MacBook還是手機(也似乎僅止於此)。又因為這是翻拍老片,依然可以很貼切的感受到七零年代動作片的簡單、俐落(雖然我沒看過《龍虎鐵金剛》...)。
但,就是因為太簡單了,手邊東西卻太雜、太多,而顧己失彼。
傑森史塔森 (Jason Statham)渾身有種冷面笑匠勁,雖然這麼一講,似乎有為演員定型的意味,但看他展現出一身好武打與露出男人味十足的性感身材之外,總是會期待他會帶出某些笑料。這種說法是嫌他不夠酷?
不,他很酷,但反而更像是從黑色電影走出來的那種酷。
也許,我的死腦筋還一直卡在蓋瑞奇為傑森史塔森量身訂做的邊緣角色,但往往會因為對傑森史塔森有些幽默的期許,殺人不眨眼的冷血殺手之一角所造成的反差,倒是讓人有些失望。
《極速秒殺》是不乏幽默之處(雖然一隻手就可以數得出來哪些部分讓人笑得出來,再且平衡每個人笑點的差異性),但讓人暗笑之時頓起無力,這是為娛樂而娛樂的娛樂動作片的大弊病。殺手可以幹得如此心狠手辣,也可以伴隨著一隻吉娃娃為場面製造溫馨氣氛,這哪門子鬼?
雖然我沒看過舊片,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是根於原版的雙人組合。兩人搭檔的組合如果是英雄主義的產物,為彰顯正義,對抗邪惡的一方,不僅往往合理,且精準,因為世道之歪,一個人顯太弱,小組分工合作較合乎「現實」,有時打打嘴砲、講講人生大道理,沒人說這有多差勁。
一旦是殺手呢?
我很討厭搭檔式的殺手組合。不敢否認,很多殺手電影與犯罪小說美化了殺手一職,殺人這種泯滅良心的作為,卻變成了宛若藝術品的創造,一部電影或小說的殺手行兇過程,總是可以因為對象的不同、事件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主題,每個部分都可以分開來看,當成不同的短篇來閱讀,顯得最有意思,因為殺人這檔窩囊事,成了藝術,展示給觀眾或讀者欣賞,死者的身分或為何而死,變成事件背景,成了故事的一部分,到最後已經沒甚麼會同情死者。譴責殺手?也不會,因為大家都在欣賞殺手如何作案,甚至好奇他何以冷血如斯,甚至好奇他是否有幾絲人性。獨行殺手,最能完成這種使命。
傑森史塔森飾演的「亞瑟」總是喜歡強調殺人必須不要帶有任何感情,這自白反倒多餘到可以省略了。「亞瑟」身手之敏捷、殺人之狠準自是不必否認,火辣、也差不多是秒殺般的床戲,可以知道殺人沒甚麼人性的男人也如一般人一般有性慾,有收藏CD、愛聽音樂的喜好,更覺得「亞瑟」是個還蠻有趣的殺手,突然殺出一個菜鳥,像個衝動春風少年般的迫切加入廝殺一夥,卻總覺得破壞了殺手電影的格局,兩人一同作案而且又不戴手套,七零年代的俐落元素甚至有點粗糙的傾向未失,只是作夥搭檔究竟形塑出了甚麼?宛如兄弟的互信?一個出自於對父親的愛而復仇的堅定決心?從衝動又手腳笨拙到成為還算是有料的殺手的細膩轉變?也許這些都有吧,不過都太單薄了。
結局也是頭腦簡單又有點胡搞瞎搞的美式作風,讓我想到馬克華柏格九零年代末時的殺手喜劇片《The Big Hit》(喔我稍微透露劇情了。希望諸位沒看過《The Big Hit》),達到娛樂效果卻缺乏復仇母題欲窺探的省思。
(實際上也不必對Simon West有甚麼突破的期待..)
-----------------------------
評價(滿分十分):
劇情:3
動作:8
殺手性格塑造I(亞瑟):7
殺手性格塑造II(史提芬):3
對白:2
配樂:7
整體分數:5
適合-- 對犯案細節不挑剔、喜歡俐落動作武打可是也不怎麼挑剔整體品質的動作片愛好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