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二十一世紀,全球電影工業憑藉科技的進步,電影面目漸脫胎換骨,呈現出來的畫面無非是要浩大、要廣瀚、要眩目不可,那些嗅覺靈敏的、對「新時代的味道」早已發覺,且習慣了它的新新人類,這種任科技牽著電影走的現象,或許見怪不怪,甚至養大了他們的胃口。而對於走過數十載的那群人,這種轉變,恐在第一時間讓他們有種「劉姥姥進大觀園」之感。
黑白默片,早已是上世紀的陳年往事。當電影還是啞巴時,啞巴畢竟少了言語,只管將所有精力全貫注於肢體藝術與劇情張力間的緊密連結,帶出歡喜或哀愁。過了那麼長的一段時間,這個本該屬於上一個時代的印記,卻神奇地復活。一開始總會擔心這種性質的電影是否太文藝,且以默片面目示人總有距離感,對吃慣了現代電影端出來的大餐的大多數人,突然要看間幕的文字提示,不知是否吃力。
不過,《大藝術家》(The Artist),大膽的用黑白色調甚至無對白的默片形式,向好萊塢的黃金時代致敬,幾乎無人能出其右,但它還是汲取早期默片精神的「新電影」,交融了影史上幾部經典電影的影子,又具有足夠份量的娛樂性,輕鬆的笑料與所謂「男女演員間浪漫的愛情故事」(雖然我不會如此下一說法),可說是老少咸宜,不致於曲高和寡。它不是正統的默片,電影音軌上早有許多首背景音樂(正統的默片,因為當時技術不足,多無聲,在戲院放映時則有現場的樂團演奏,作為該片的背景音樂),有不少環境音效、動作音效,在電影結尾,則讓人物們有簡短的交談。然而它尚具有默片的基本規格--在電影速度的部分,電影幕後製作群很巧妙的將有聲電影每秒24格,降到了每秒22格,人物的動作眼看較為快速;全片放映規格,套用1.37:1的學院標準比例,還原默片時代的畫面(希望電影院放映時可別把比例弄錯了才好)。
黑白攝影的部分,導演米歇爾阿威納維奇(Michel Hazanavicius)請了曾經合作過《特務117之開羅諜影》(OSS 117: Cairo, Nest of Spies)與《特務117之里約諜影》(OSS 117: Lost in Rio)的攝影師吉雍姆許夫曼(Guillaume Schiffman),一開始拍攝為彩色,之後再將之單色化(monochrome),成為當今所見的黑白色調,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他對光影的掌握,畫面在光影的流動間,被注入了活力,無論是人物、空間中的物體、建築甚至是動物--那一隻狗。
George與Peppy大致上分據了無聲時代與有聲時代的版圖,兩人從一開始曖昧的男女又類似師徒的情誼,漸漸走上短期的疏離,對電影理念之不同,更顯得兩人有傲慢與偏見式的對立。不過,對於彼此間的在乎,才有了後來的出口--George重返電影事業,與Peppy一同合作起歌舞電影,該類電影為大量的歌舞卻少量的對白,剛好又在那年代頗為流行。
商業與藝術的相衝突,對他而言,簡直宛如夢魘,「大藝術家」卻還是在一路的艱難下,另闢一條符合理想的新路。
順便提一下《大藝術家》裡的明星狗--Uggie。他是一隻受過訓練的傑克羅素梗(Jack Russel Terrier),出生於2002年,於2005年開始演出,直到現在於《大藝術家》裡扮演戲分極重的角色,出色的演技很難不讓人對牠產生深刻印象。不過現在Uggie因為生病,暫時不會再演出任何作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