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我,和妳,一樣迷失。」
倪慕老師對著女學生茱妮如是說。
十四年前,筆者寫了這篇《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破碎的新浪潮餘韻》。十四年後,我又重溫了一次 (坦白講這十四年間我重溫了數遍),內心有些比較不同的想法,也想補充一下這部片有關的音樂及詩文。十四年後的補充部分,我會用棕色字體以做區別。
當年,筆者對此部片有著諸多挑剔與批評,現今看起來,我真是有點要求過頭。其實,這十多年來,能有如此新浪潮餘韻、帶有詩歌感、探討愛情與禁忌題材的佳作,非常稀有。「巴黎小情人」有些片段,讓人懷想起法國60年代新浪潮的精神。能有像蕾雅‧瑟杜來詮釋這種看起來宛如超脫世俗小白兔、但內心狂野奔放的女高中生,並由路易‧卡瑞來詮釋散發哥德黑暗氣息、叛逆反骨、對愛情恣意狂放的多情教師,但遇到了茱妮後,反倒變成他成了無助的小白兔...,現今,帶有這種精神與氣質的演員已經不多見了。十四年後,我將《巴黎小情人》視為千禧年後新浪潮復興瑰寶之一。
倪慕老師的義大利文課堂上,由茱妮表哥馬提亞斯播放的曲目,為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的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第三幕第二場《Il dolce suono》(甜蜜的夢),這首歌也是所謂的《瘋狂場景》,此段落由花腔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詮釋出已陷入瘋狂的狀態。播放的片段聽起來既哀傷又激烈。茱妮聽著聽著,不禁就情緒潰堤了,狂奔教室而出。倪慕老師好奇的打開茱妮遺忘在桌上的筆記本,裡面夾著一張她的照片,眼神流露著說不盡的哀愁。
課堂上播放《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茱妮潰堤的片段
《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改編自法國文學大師拉法葉夫人的小說《克萊芙公主》(La Princesse de Clèves),將十七世紀的法國宮廷戲碼搬上現代高中校園。《巴黎小情人》也是導演克里斯多福˙歐諾黑「冬季三部曲」的最終章,曾在《巴黎小情歌》演出一對戀人的路易.卡瑞 (Louis Garrel)與格雷高爾.勒普林斯-林格特(Grégoire Leprince-Ringuet)在此片成為情敵,氣質美人蕾雅.瑟度 (Léa Seydoux) 則飾演斡旋於兩個男人之間的高中女學生茱妮 (Junie)。
劇情簡介:
十六歲的茱妮 (Junie)歷經喪母後,為了平復哀傷的心緒,轉學到新環境,害羞的奧圖對美麗的茱妮一見鍾情,茱妮被奧圖的真誠打動,兩人隨即陷入熱戀,然而風流倜儻的義大利語老師倪慕也對茱妮展開追求,他那熾熱的眼神撩撥了茱妮的心弦,但倪慕老師花名在外,茱妮內心強烈的不安全感讓她無法投入倪慕的懷抱,於是選擇奧圖,她相信奧圖會永遠愛她,卻無法給奧圖同等的愛。
(出處:代理商菓元電影)
導演克里斯多夫.歐諾黑(Christophe Honoré)為此片注入一種迥異於世人對巴黎普遍具有的花都印象,青春奔放的高中校園,經過歐諾黑之手成了氛圍憂鬱的場景;灰白的色調排遣不去幾絲冷冽,幾首選自Nick Drake作品的配樂讓角色的互動看似玩味;戀人們的甜蜜絮語,在下一秒變成道德抉擇的難題;擁有愛情也許是幸福,但若擁有不只一個人的愛,幸福與否卻成了值得深思的問題;戀人間的擁抱可以是溫暖,但若負荷著複雜的心思,溫暖的擁抱卻可以變得如斯破碎。
筆者十四年後補充,這部片不時地捕捉起戀愛的甜蜜。鏡頭偶爾會帶到高中校園內的情侶們,在樹下接吻、擁抱。但最後又回歸到女主角茱妮的心思,那
片中複雜的多角戀正如這句台詞--「愛情這種事,永遠也猜不透,即便我們如此相愛」,既是猜不透一段戀情到底能持續多長,保鮮期為期多久;猜不透是不是對方的心底是不是藏了別人,愛的是不是別的他;也猜不透自己到底有沒有勇氣去愛他,或是對方是否對己堅貞。這是萬年難題,只是百看不厭,就算是老掉牙的東西也極具魅力,然而,本來可以被歐諾黑處理得游刃有餘的題材,卻有不少環節肢離破碎。
評分(滿分10):
劇情 5分 (眉批:很想再打高一點,可是瑕疵不少)
演技 4分
愛情 8分
配樂 10分
整體 6分
預告片
片中複雜的多角戀正如這句台詞--「愛情這種事,永遠也猜不透,即便我們如此相愛」,既是猜不透一段戀情到底能持續多長,保鮮期為期多久;猜不透是不是對方的心底是不是藏了別人,愛的是不是別的他;也猜不透自己到底有沒有勇氣去愛他,或是對方是否對己堅貞。這是萬年難題,只是百看不厭,就算是老掉牙的東西也極具魅力,然而,本來可以被歐諾黑處理得游刃有餘的題材,卻有不少環節肢離破碎。
(下面有雷)
茱妮斡旋於兩個男人之間,但與其說是上演愛恨嗔癡的兒女情長,倒不如說是在玩躲貓貓,如果女生不是省油的燈,當然可以把兩個男生都搞瘋,或者換個方式來說:一明一暗中更有強度,像是--想愛卻愛不起、愛上她但對方分明不愛我、愛上他但怕他打哪天不愛我、彼此相愛但有一方不肯交出心...etc。這都是赤裸裸的情感見證,很可惜的是,這場躲貓貓玩得很無聊,雖然最後終究有人因為發現躲在背後的真相而失控了,但.....一切都來得莫名其妙。
茱妮與奧圖的感情變化,一點都不明顯,從頭到尾好似一灘死水,如果能有完整版的茱妮裸露雙胸讓奧圖撫摸的畫面的話(台灣上映的版本已剪掉這部分),或許可以為他們的戀情留下註腳。奧圖的愛,顯得軟弱、不搶眼,光靠嘴巴上那幾句話很難站得住,除非導演的長處能變得像文學敘事能力極強的侯麥,不然根本就是弱掉了,反而被配角的感情部分奪去觀眾的目光,茱妮表哥馬歇爾的同志戀情所產生的衝突,更顯得有力。正因前頭的無力,奧圖失控後的結局,轉折便十分突兀而且欠缺說服力。
倪慕老師與茱妮的情感流動也稍空洞,問題大概在女主角蕾雅.瑟度身上,氣質取勝但演技之缺乏,倒不算搞砸了茱妮一角,畢竟女學生的一舉一動還是很引人注目的--那脆弱的身影、白皙的膚色、憂鬱的氣息與惹人憐愛的眼神,也難怪會讓花心大少倪慕老師斬斷情絲、改邪歸正,並痛苦的向友人傾訴心事。茱妮對倪慕的情感,反而被其呆滯又緩慢的行動力給徹底制約,如果要說服我這是茱妮的緩飄作風也就算了...,實際上這是一種侷限,把幾個人物放在框框之內任其發展,卻腳踩泥淖。
倪慕與茱妮的感情可以說是不了了之,這是勢必的結局,因為女主角的內心矛盾、冷熱交雜、面臨過人物關係的失控而且對倪慕的感情存有多量的不信任成分,但這兩個角色缺乏緊密的發展,若要說這是某種程度上的若即若離也就算了....。逃避義大利文課、對奧圖的疏離或許證明了茱妮對倪慕的愛(好像還不怎麼夠,是吧?),另一方面,倪慕心生愛意所反映出來的臉紅心跳、心煩意亂也很清楚的表達了愛情來臨的真貌,但很可惜的就是這兩個人物缺少往後關係的發展,女方甚至還來個臨陣退縮,講好聽點是得失間取得平衡、為自己選擇一條出路,實際上是連痛都沒痛過就放棄了嘗試與冒險,相較於原著《柯列弗公主》(La Princesse de Clèves, 1678) ,力度還是差得多。
結尾是倪慕與茱妮的親密互動,量少且疲乏,巴洛克配樂、飯店房間一景的畫面剪接與兩主角的肢體動作,可以說是新浪潮遺產,但刻意讓它「曇花一現」,並刻意讓它「消逝殆盡」,又似乎是一種浪費。如果能額外用空鏡頭拍攝靜物(慾海含羞花再現?),表態人物心理,也許可以讓它完整一些,不過,這只是我的渺小想像而已。
片名: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英文片名The Beautiful Person)
年份:2008
國家:法
語言:法
編劇:根據Madame de La Fayette的原著;Gilles Taurand與Christophe Honoré對其進行改編
評分(滿分10):
劇情 5分 (眉批:很想再打高一點,可是瑕疵不少)
演技 4分
愛情 8分
配樂 10分
整體 6分
<p.s>Louis Garrel的叛逆氣息一直都很強烈,看起來花心又壞壞惹人愛的倪慕老師再適合他不過了,只是被定型的機率很高。長得壞的男生很難逃這種宿命啊。
<p.p.s>法國巴黎的高中校園風氣看起來好自由,在課堂上挑釁老師也沒關係。另外我也喜歡這部片所拍出來的校園氣息,少了一般美式高校片的頭腦簡單,多的是成熟與睿智。
站內延伸閱讀:
「La prima notte di quiete」(高校教師) <上>
站外延伸閱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