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嗑書.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嗑書. Show all posts

5/15/2011

《殺手打帶跑》(Hit and Run):從亡命天涯孤寂路,到紐奧良的豔陽天

首先,想說的是,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殺手系列》,筆者恐怕是再熟也不過,還特別把系列書籍放在書架上最顯眼的地方,即使不會到供奉的地步,卻依舊當成寶來看。


當中的男主角,約翰凱勒(John Keller),一個年屆中年的男子,他的職業?殺手;工作內容?殺人(當然他也有接過除了殺人以外的業務,諸如屠狗);而「Keller」與「Killer」(殺手)發音極相近,恍然有種戲謔之感。即使這人不會是卜洛克筆下最經典、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角色(諸如馬修史卡德與伯尼羅登拔),在人物的塑造上,也逃脫不了職業殺手被美化的趨向,甚至還被英雄化,冠上「正直、善良、聰明、世故」等詞,跌破眾人眼鏡,但他相當的有個性,從來不以完成任務為滿足。



他最大的嗜好,是集郵,一系列四集下來,有不少篇幅是講述著凱勒與郵票的親密關係。硬要給職業殺手冠上一個縱貫一生的興趣,也許有點陳腔濫調,就像成天抽著煙斗的私家偵探,興趣可能是賭馬,不來一點偏執就會很怪,而--偵探助手的嗜好,可能會是觀星或下西洋棋,情趣橫生之間,少不了睿智,但坦言之,殺手與集郵間的連結,卻似乎有那麼點情有可原。


郵票,不過是一張單薄的紙,當被貼上信封、蓋上郵戳,它就被賦予了郵寄的意義;當它不被郵政系統所用時,郵寄的意義就消失了,等著被賦予屬於它的其他意義,無論是「無意義」或是「被蒐藏、玩賞」。與凱勒有過關係的郵票,全都得把它當主人看,被長久擁有。而對凱勒而言,當他拿起躡子夾起郵票時,那些小東西任憑他宰制,就如那些即將要被凱勒暗殺的對象,任憑他宰割;當他把郵票放入集郵冊裡頭時,這段過程,如同進行一場鴉雀無聲的儀式,只能說,這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殺人行為,頂多居於象徵意義間的。最後,被放置入集郵冊的小傢伙們,除了賦予上「被蒐藏、玩賞」(對凱勒來說好像還沒有真的到「玩賞」的地步,絕大多數的篇幅,都在提及他集郵的「過程」,像是閱讀集郵專報、參考郵票目錄、選購郵票、比較郵票、與郵票商討論愛郵者會談的五四三,以及將那些小寶貝放入集郵冊)的意義之外,那些排列有序、被緊閉於冊子內的郵票,可以說是死氣沉沉的陳列著。


讓人想到了屍體,不是嗎?


凱勒的郵票偏執狂,與職業殺手緊緊的聯繫在一塊,貫穿整個系列,除了妙趣橫生之外,也充滿了這種冷冽又灰暗的面貌,勞倫斯卜洛克的手法,還是很高竿的。


(又話說,凱勒自己曾提到,集郵可以讓他冷靜、極度的專心。這又是另外一種程度的反常與變態了。)


他還有一個幫他接理案子的經紀人,同業的大家都叫她桃兒,個性活潑又開朗,與凱勒之間,時常在言談間你來我往,頗為逗趣,與凱勒的關係好得很,但她可不是一個性感俏麗的妙齡女,而是一個老太婆。這角色也貫穿了整個系列。


除此之外,凱勒養過一隻狗,看過心理醫生,交過一個年輕的女友,詳細的情節全在第一集《殺手》(Hit man)。(很遺憾的是,臉譜出版的第一集,翻譯得不是很好)到了第二集《黑名單》(Hit List),他變得更平易近人,逛畫廊、看些電影、黏著電視,甚至善盡身為一名陪審團團員的義務。第三集《殺人排行榜》(Hit Parade)變本加厲,即使這一集殺的人更多、手法更五花八門(有時每翻幾頁,就死了兩三個人),他涉及的場景,卻不脫當代大眾文化的濃厚氣息,美國職棒、職籃、賭馬、高爾夫.....,當然連郵票拍賣現場也不可少,拍賣出來的郵票價格猛殺荷包,當中有一部份的篇幅敘述著凱勒曾在911現場擔任義工,流露出卜洛克濃厚的「紐約情感」,也讓人想到了卜洛克之前與911事件有關的長篇小說《小城》。

(凱勒殺過那麼多人,早已麻木、不痛不癢,但911事件發生時,他卻吐了)


上面幫大家做的簡單複習,不外乎就是想要提醒大家其實約翰凱勒這個人,與常人無異,雖然他定有自身的陰暗面,不然幹殺手這一行簡直就是莫名其妙,可是,他有人性,即使「專業」,但非冷血。


第四集《殺手打帶跑》(Hit and Run),則是重頭戲。


殺手系列,其實一向都有結構、篇章破碎的問題,不同的章節大都可以獨立起來閱讀,但《殺手打帶跑》特別的地方,是它的「一氣呵成」。


而且,凱勒在這集幾乎不執行任務,反倒成為被客戶利用的對象,不得不展開一段亡命天涯的路程。

書本前半段,像在閱讀著公路故事,殺手自言自語、不甘寂寞,突然間槍殺雜貨店老闆,純粹因身分被認出,好個逼不得已;當他與警方、媒體展開拉鋸戰,後來反而聰明的調包出租車的車牌以脫險,駛向未知,在這般緊張刺激中,卻有種遊走於悠悠大路的灑脫;為了不讓路人甲、乙、丙、丁...認出他是電視新聞上出現的全國通緝犯,便戴上了有著辛普森圖案的鴨舌帽,這頂顯眼的帽子,反倒使他的臉孔不突出,流露嘻笑意味,頗有自我解嘲之感;儘管桃兒生死未卜、畢生收藏恐被警方全數沒收,以及有家歸不得的種種困境,讓他充滿著「無語問蒼天」的悲情,滿腹孤單卻讓他蠢到了放隻玩具狗在副駕駛座,奉為座上賓,將心事向這隻「安靜的小狗」全部一吐為快!


故事進行到中間時,公路故事大致結束,展開的是解謎遊戲以及新生活,前者重返推理小說把戲--幾道字母與數字的拼湊遊戲、邏輯與意義的推測,最後是事件真相的解開;同時交叉的後者,是專屬於一個中年男子的人生反省,與直到揮別過去之後所邁出的下一步,殺手系列整整四集以來,這名男主角幹的事情除了殺人以外,剩下的都圍繞著他自己的心理與意志。他與周遭的互動,縱使有些是毫無意義、萍水相逢,凱勒倒也不是徒具軀殼而喪失靈魂的人類,就算紐約始終都是個冷漠、灰暗的大城市,卻使他更加的有血有肉。

最後,他的落腳處是紐奧良,一個同樣被大災難蹂躪過的城市,一個背負著累累傷痕,卻勇敢向陽的南方城市。


我不知道是不是該說凱勒的中年危機頗為嚴重,畢竟他最為堅定的意志是「退休」,除此之外,他常在此起彼落的笑鬧、言語間,將自身的人生觀抽離,最後,在這模糊的觀點之下,其餘的是問號、打嘴砲與僅有的休閒娛樂(雖然我也不知道那些東西對他來說到底是不是「休閒娛樂」,比方說集郵)。



最後,他展開了新人生,除了有新身分、新環境,也有了穩定的生活。


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嗯哼,可以這麼說。





<p.s> 中國大陸出版的《Hit and Run》,譯名與我們很不一樣。


《殺手亡命》這聽來簡直是太滄桑了。

實際上,這本書還不至於如此。

-----

※三種原文書封面:



12/24/2010

讀 湊佳苗《告白》(Confession):「你不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復仇嗎?」



距今,《告白》已上映了將近兩個月,還沒有下片,可知其威力強大。

記得在The Wall拿到電影的宣傳DM時,便跟友人談及還沒上映時的《告白》,便忍不住將它視為《大逃殺》之流--殺人成河或者是生存遊戲之類,但又驚訝於《下妻物語》、《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導演中島哲也會想要來這套?

觀影並且對照原著以後,一再證實宣傳商實在是很惡搞,兩個月後的今天再看到這句宣傳標語「松隆子痛失愛女引爆大逃殺」,簡直是活生生的傳授最佳廣告行銷技法,掛「狗」頭賣「羊」肉。(如果是現在上映的話,台灣片商的宣傳標語可能會改成「直視殘酷霸凌」,趕搭順風車)

 

電影省略了不少原著的細節,讓劇情更俐落、更簡潔,焦點直接落在故事裡的幾個重要人物--痛失愛女的女老師森口悠子、班長北原每月、少年A修哉、少年B直樹、直樹之母的身上,讓每個人物用自身觀點「告白」(自白),這令人想到黑澤明的《羅生門》,同樣一件事件,卻帶有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場景重建。不過《告白》裡每個人物的自白,並不是「各說各話」、「模糊焦點」,讓整起事件成了「羅生門」,而是純粹用自身的角度、自身的立場,現身說法。


《神職者》

原著作者湊佳苗在小說的第一章《神職者》中,讓女老師森口在學期末向學生宣布辭職的同時,道出了愛女在學校被殺害的真相,並透露了殺人兇手就在這間教室裡,她為了復仇,在兇手的牛奶裡注射了HIV愛滋病患者的血液,希望他們在餘生中反思自己的罪孽。原著裡,看不到電影所呈現「班上充滿騷動、混亂學生嬉鬧成一片、簡訊傳來傳去」,也沒有森口在發言前,拿起白粉筆在黑板上寫下的「人」字樣,而是直接的讓女老師向學生陳述整起案件的始末、患有愛滋的未婚夫、對痛失愛女的悔恨。裡面有提到「班上常有同學傳來『我想死』的簡訊」,相當精準的批判當今科技依賴的諷刺,並且第一步直擊了青少年的焦慮感到底是多麼沉重。



《殉教者》

第二章《殉教者》是模範生暨女班長北原美月寫給森口的信件內容--森口辭職後,班上來了一個新老師維特、少年B不再來學校上課、少年A被班上同學集體霸凌、美月與少年A開始親近以及美月自述有毒殺維特的打算。美月在這時候更像是一個冷冰冰的陳述者,像做科學實驗般的把過去四個月所發生的事情,如實重建,但她更像是一個矛盾的少女,在青春期時陷入迷失,一方面可以向老師說出這種話:「老師一再提到『道德觀』,這樣的話,反覆強調『道德』的老師自己的道德觀如何呢?我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想像老師的痛苦與悲傷,但不可能完全理解。我雖然有喜歡的人,但那人還活著不說,就算他死了也想像不出是甚麼感覺。我覺得老師無論怎麼憎恨小直跟修哉,心裡還是有『道德觀』存在吧。」另一方面,卻崇拜變態殺人狂,自己也想要成為殺人案的主謀。道德上的矛盾,更是讓這少女為自己掘了墳墓。青少年的迷失甚是成長之路的必經過程,但道德發展出現了問題,不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家庭、學校教育與整個社會體制的問題。

《殉教者》出現了新老師維特,他看起來就像是高校熱血校園劇會出現的熱血鮮師,但充其量竟也不過是為滿足自己被「愛戴」、被「尊敬」、成為「受歡迎的人物」的慾望,嘴巴上說的東西,跟腦袋瓜想的事物,到底是兩碼子事,這種偽善者,在社會上簡直是屢見不鮮。

直樹不來上學、修哉繼續來學校上課,後者不可避免的被全班集體霸凌,在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個兇手被多數人集體唾棄、制裁,看起來就像「審判」,罪人必遭報應,令人想到德國大導Fritz Lang的名作《M》(1931),一個連環女童凶案的犯人最後面臨了法律體系外的集體審判,辯護律師被市井小民視為空氣,兇殘的犯人(實際上他有精神疾病)只有接受一死才「大快人心」,畢竟大家總是認為自己的觀點才是「最正義」的。表面上,集體霸凌修哉的同學們,看起來好像也是基於一種「正義感」,實際上卻是陷入了「集體迷惘」,自己若不去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就會感得很奇怪,另外,也是為了滿足每個人制裁一個罪人時所獲得的「勝利感」使然。



《慈愛者》

第三章《慈愛者》藉由直樹的二姐陳述母親被弟弟殺害的事實,並且敘述母親所寫的日記,通篇幾乎以一個母親的觀點去現身說法。電影省略了大姐、二姐的角色,直接讓母親進行陳述,更是簡潔。篇名「慈愛者」的真正身分,其實是「溺愛者」。「搞不好直樹其實只是偶然在場,遭到可怕的渡邊威脅,被迫同意幫他的忙。不,說來這件案子根本就是森口編造出來的不是嗎?」、「一切都是森口的錯。」嘆,千錯萬錯都不是自己兒子的錯。

她用一個無法參與、干擾的旁觀者的角度,道出自己兒子染上極端的潔癖,而且不肯讓自己被母親觸碰(「自己的衣物要分開來洗」、「自己穿的用的東西都不要我碰」、「幾個碗盤茶杯就要用水跟清潔劑洗上快一小時」、「衣服也是不管甚麼顏色,都加上大量殺菌漂白劑重覆洗好多次」),另外卻讓自己徹底的骯髒,不洗頭也不刷牙。站在同情的角度,便會認為這母親實在是非常悲慘--兒子不成人樣、自己束手無策,但實際上,又何嘗不是這個母親自找的呢?直樹的父親在整起事件中如同「缺席」,但真相卻是「這父親還活得好好的,卻置身事外」,無非是一場家庭悲劇。



《求道者》

第四章《求道者》從直樹的立場去建立案件的場景,除了敘述完整的作案情節、參與者的犯前心理與犯後心理以外,與上一章亦可做活生生的對照:溺愛兒子母親=>兒子充滿荒唐的心理並且參與了一起非常荒唐的案件=>母親不認為孩子有錯並且縱容之。

一個被母親溺愛的孩子竟然還會如此自卑,很難不出問題。他被母親寵愛、懦弱、盼望能被認同、被成績排名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母親對她的態度與做法,直樹反倒沒有照單全收--「我從小就是被誇讚大的,一直相信自己頭腦聰明、運動萬能。上了三年級,我就發現那只是媽媽的期望而已。」、「上了中學以後,媽媽不再這樣誇耀了,開始成天把『善良』掛在嘴邊。但我更討厭的是媽媽動不動就寫信給學校。」、「從那時起每次媽媽誇耀我多『善良』,我就覺得好悲慘。悲慘、悲慘、悲慘.....。」很顯然地,直樹與母親之間豎起了一道牆,雙方溝通不良、母親的寵愛反而被兒子排擠與質疑。《求道者》另一方面也讓直樹解釋自己同時具有潔癖與「髒癖」的起因,一再與上一篇章做了更為強烈的對照。最後這孩子弒母,為這破碎的家庭做了「完美的見證」。

  

《信奉者》

第五章《信奉者》,是森口愛女被殺害的整起案件主謀者「修哉」的自白,同時也公開在個人網頁上,成為遺書。這整起事件會如此荒唐,起因於修哉的動機竟是「戀母」。

不同於直樹,修哉是一個優等生,每科都拿滿分、每次考試都全校第一,表面上也被視為模範好學生,實際上卻是個高傲不羈、目中無人並且心理扭曲的少年,架設名為「天才博士研究所」個人網頁,上面卻放上自己虐待小動物的過程。他做了「嚇人錢包」參加科展,藉此希望能上媒體版面、博得母親的注意,然而不了了之,社會大眾關注的新聞反而是轟動全國的「露娜希事件」:一名未成年少女,用氰化鉀毒殺全家人的家庭慘劇。修哉眼看此般路徑才是成名的最快工具,自己也可以借由未成年的因素而逃脫法律制裁,便埋下殺機,希望可以藉此來讓母親注意到他。

修哉從小與母親分離,這缺乏母愛的缺陷深若無底洞,吞噬了一個少年的純潔心靈,相對的,殺人動機卻是為了「獲得最純淨的愛」。這少年二度犯案,手弒與他親近的北原美月,起因於他的戀母心理被嘲笑,最後選擇在學校放炸彈,與全校師生同歸於盡,如同儀式一般,淨化自己的罪惡,讓母親能關愛他,也是重歸戀母母題。

伊底帕斯情節與家庭問題、青少年問題環環相扣,湊佳苗功力了得。



《傳道者》

最後一章《傳道者》,森口悠子再度正式現身,與計劃與全校師生同歸於盡的修哉,用手機隔空交火。不同於電影,小說中沒有森口悠子與北原美月的對手戲。森口的二度現身,也帶來了第二度的復仇,同時也是最徹底、最直接的復仇。

森口悠子的喪女遭遇可讓復仇合理化,但這復仇並不是針對當事人,而是將自己的遭遇轉嫁在當事人身上。每個人物,乍看下來都是自私的、難拋邪惡的。John Milton《失樂園》(Paradise Lost)中的亞當與夏娃,自從受到了撒旦的蠱惑,吃了知識樹的果實後,懂得分辨是非、為自己的裸體感到蒙羞、心靈不再純潔並且有了愛憎之心,人類後代也背負著原罪,除了要世代勞役、難逃罪罰甚至遭受誣陷以外,縱使「寬宏」、「原諒」與「包容」是神所傳授的福音,但人類不可能完全的心性善良,不可能帶著被撒旦蠱惑之前的純潔心性。一但深愛的至親的性命被剝奪,若可寬宏大量的原諒加害人,幾乎是「非人」之舉。

換言之,《告白》很生動的傳達了人性之始末,每一個人物都有自身的劣根性,如同人類的心性不完美般,縱使表面是「正義」、是「公道」,背後卻難脫黑暗的人性悲歌--過度的愛、過度的憎、過度的恨、道德的淪陷與自我滿足。《告白》也很徹底的描繪出現代社會真貌(可以拿來看日本社會,也可以拿來看當今的教育與家庭)、家庭的問題、教育體制的缺陷以及青少年成長遭逢的困頓。

至於中島哲也將電影的結局處理得稍具爭議,無非是增加話題的手法,但甚是出色,然而,我更喜歡原著的結局。


「你不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復仇,也是你重新做人的第一步嗎?」




※關於電影

片名:告白(confession;こくはく)
年份:2010
原作:湊佳苗「告白」(雙葉社出版)
導演、編劇:中島哲也
國家:日本
語言:日語
演員:松隆子木村佳乃、西井幸人、藤原薰、橋本愛


絲摩格評價:★★★★★


※關於原著



得獎紀錄
2008年度週刊文春2008年Mystery Best 10 第1名
2008年度寶島社2009年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 第4名
2009年度本屋大賞第1名

絲摩格評價:★★★★★

11/05/2010

莎岡《熱戀》(la chamade):愛的消逝,真的不是你的錯...

View All Photos | Miranda(Smog)

是的,這篇又與大美女Catherine Deneuve(凱瑟琳丹妮芙)扯上了邊,但這次,我不談電影。

您目前所看到的這張難得的照片,正是原著小說作者莎岡為《熱戀》電影的女主角凱瑟琳在片場點菸。

View All Photos | Miranda(Smog)
法文原著的封皮,乍看下真是樸素

View All Photos | Miranda(Smog)
麥田出版的《熱戀》。相信封皮的顏色大家都看到了,又是象徵少女浪漫無敵夢幻的粉紅色... 但這種顏色,最容易失真。

「請擁有我的歡笑,請擁有我的悲傷,然而,請留給我離開愛情的權利。愛的消逝,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只是因為我不再覺得幸福了。因為我不能對自己的幸福撒謊...。」

在法文中,「chamade」有「打退堂鼓」以示戰敗的意思,然而,又有另外一種八竿子打不著的比喻--「battre la chamade」(如擂鼓般跳動,意指心臟跳得異常激烈)。

這兩種說法,在小說內的兩個不同的段落出現。心臟如擂鼓般的激烈跳動,是屬於一對戀人的熱戀狀態,是屬於感官刺激、腎上腺素升高與愛得卡慘慘的範疇。至於「咚!咚!咚!」打退堂鼓以示戰敗投降,乃象徵著愛情的結束、激情不再。莎岡很巧妙的用了同個詞,放置於兩種不同的情境,來表示人物的情事進展。可見語言會因處境的相異,產生不同的化學作用。在這裡,語言成為道具,道具配合劇情的發展,而有了全新的性質。


女主角露西爾,三十歲,沒有職業,她唯一的職業就是當一個「去愛人、被別人愛」的女情人、女情婦,讓年長許多歲的查理包養她、給她安全感、舒適的生活。當她遇到了年輕的安東,這個在出版社工作的窮小子,這個同時也有比自己年長許多歲的女情人的青年,生活卻突然變得不同。露西爾與安東進入了熱戀,拋下了一切,只為那屬於彼此的濃烈愛意。

但這段戀情,充滿了非常多的問題。露西爾靠男人養慣了,「幸福」在她心中的定位,根本上還包括了物質需求,如果一段戀情裡,缺少了符合露西爾的物質供給,以及少了予取予求的對象,這段感情終將會崩潰。當她與安東進入熱戀時,露西爾不改她的本性,宛若女獸,除了談情說愛、做愛、吃飯、從事休閒活動、睡覺以及所有享樂以外,就甚麼都沒有了。她會怦然心動、會心痛、會深愛著情人,但她在很多方面上,幾乎與動物無異,難以完全的社會化,更遑論出外工作。這種難以獨立的女性、不得不靠男人才能養活的女人,在愛情生活裡可以充分任性,然而像小說兩個主人公如此濃烈相戀的情節,最後雙方很難不打退堂鼓。

以下兩個句子可以徹底道出女主角的個性:

「露西爾很懶散,她有極大的能耐不去做任何事,也不考慮任何未來。她很容易覺得幸福,即使過著如此空洞、如此閒散、如此相似的日子。」、「他覺得自己碰上了一種難以理解的生物,一株不知名的花草,一株曼陀羅。」

這難以理解的生物,其實不是非常難理解。


莎岡可以把一對男女的戀情之焦慮與濃烈,寫得客觀與順暢,好似真實上演但又冷靜若旁觀者,整體觀之,實是精闢有理:

「她最後把他在身邊的這件事稱為『幸福』,因為一旦他不在身邊,就只有絕望。」

「只要露西爾偶爾向另一個男子微笑,安東立即臉色發白,突然向她施展滿腔的醋勁和愛意,好抓住脆弱、短暫、永遠得不到的幸福。」

「兩人之間存在著焦慮、狂暴,哪怕是在最溫柔的時刻。」

最後是「他們會因這種焦慮而痛苦」、「焦慮感在他們其中一人身上消失的時候,也就是他們的愛結束的時候。」


View All Photos | Miranda(Smog)
電影海報

《熱戀》將故事情節分成三個季節,分別是「春」、「夏」、「秋」。

   春,代表愛情的新生,是好的開始,談戀愛就像任微風拂面般的舒爽。夏,則是熱戀期,彼此打得火熱,愛得死去活來、天昏地暗,女主角甚至選擇穴居、與社會格格不入。秋,雙方都不得不去面對現實,男主角無法接受女主角的生活方式,正當現實處境與這不合乎現實的戀情產生衝突,彼此也難以達成共識,甚至無法解決眼前問題時,愛情終將面臨死亡。

露西爾與安東的愛情,無法使人傾羨,因為露西爾實在是太自私,安東也妥協於這女人的自私。

View All Photos | Miranda(Smog)  
雖然已經說好不談電影了,但還是想要消遣一下該片的選角。凱瑟琳演出露西爾當然是恰如其分,但這位深髮色帥哥演安東讓我有點不爽。他是Michel Piccoli,曾演出高達《蔑視》(Le mépris)裡那出賣自己老婆並且慘遭老婆鄙視(起碼還可以跟碧姬芭杜近距離接觸,唉算了啦)的劇作家丈夫。咱們來看看小說裡頭對安東外表的描述:「露西爾轉頭看他:他的頭髮金得透著灰白,下巴堅挺」、「他的眼珠是近乎黃色的淺褐色,鼻梁高挺,嘴唇的形狀細長漂亮,陽剛之氣和他金髮的少年細緻氣息呈強烈對比。」

金髮耶!金髮耶!Piccoli怎麼不去染金髮啊....?!

(我堅持認為還會有比Michel Piccoli更好的人選,前提是要金髮,只是暫時還沒想到..。)


  話說回來,麥田出版的封面用火辣辣的紅色好像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