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懸疑電影.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懸疑電影. Show all posts

4/29/2011

《下流正義》(The Lincoln Lawyer)- 一個黑心律師的道德難題


米奇海勒,一個洛杉磯刑事辯護律師,向來在他的林肯房車後座操盤執業,因此有了「林肯律師」的稱號。

他為人詭詐、舉止毫不得體,至於耍嘴皮子功力是想當然一流,「喬」案子的功力也一流,擅長鑽漏洞,為法律食物鏈底層的當事人打官司,諸如詐騙集團、酒駕肇事人、妓女與毒販,唯利字當頭,行徑九流,搞得警察、檢察官甚至連當事人也相當的瞧不起他,孟子都可以對他說:「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註1]。


「對!我就是那個你以為的討厭傢伙,趁人有難猛敲竹槓,遊走在法律條文的邊緣與灰色地帶、鼓動三寸不爛之舌為委託人開脫。」


男主角在故事的一開始,便「開宗明義」,自行承認他的九流與無恥。




「幹律師的這行的,最怕遇上清白無辜的當事人。」 

米奇的父親曾經這麼對兒子說道。


法律,是人訂的,出於人的自由意志與社會大眾的公約數,良法可存,惡法可棄,另一方面,卻也可以被玩弄於他人鼓掌,弱者被欺壓的現實反而得不到正義伸張,縱然有勢者胡作非為,卻法網「灰灰」,照常吃香喝辣。律師最基本的職責,是要力抗不完美的現實,藉有力舉證反駁莫須有的指控,為當事人討回公道,這種理想,如同純潔崇高的白絲絨,在法庭上對聖經發誓的瞬間,便確立下神聖使命--「上帝拯救美國,和本可敬的法院」。

可是,問題又回到人的身上,律師也是人,既非聖賢,孰能無過。當一個真正清白的當事人站在面前,真的分辨得出來嗎? 

片中曾出現一段米奇海勒的前客戶因被控姦殺妓女而落為階下囚,這位被告的處境十分不利,米奇的手上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名被告的清白,甚至連米奇本人也認為被告已犯下犯行,故不怎積極的為他辯護,要為他開脫,只能採取認罪協商。也許就因被告是一名貧窮的拉美裔,導至米奇脫離不開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思維。如果被告是一名有權有勢的白人,家境優渥、看似有修養,律師的觀點恐怕又會轉變。



當路易斯如雷出現,這名家財萬貫的不動產經紀人被指控重罪時,米奇海勒才認為自己遇到了一名真正清白的當事人。


當一名頭腦清楚、絕頂聰明的林肯律師,也分不清誰是惡人、誰是好人時,這究竟是多麼糟糕?更糟的事情莫非判斷錯誤!因此,法律的灰色地帶的根源之一正是於此。



既然法律可以任人操弄,維護有權者也幾乎成了家常便飯,弱勢族群只能一再被欺壓。《十二怒漢》(12 Angry Men)裡被指控殺父罪名的拉美裔少年,就因自己貧窮勢小,處於悲哀的處境,若非Henry Fonda飾演的「陪審團員八號」為他積極辯護與舉證,扭轉陪審團員們的思維,少年遲早得行死路,法律的良質、神聖功能,一再受限於種族、階級差異,甚至被踐踏得體無完膚。

路易斯如雷這角色,出於專屬於人類群體的一則社會寓言,為人良心泯滅,仗著權高財大,連路易斯的母親發揮母愛、極力護子的這般行為,就算可以被拿去讚頌「媽媽真偉大」,看起來卻挺像在自毀人格。

法律對這種人而言,便成為了一再被操作的對象。

也很妙的是,律師米奇為了脫身於殺身之禍,也操弄著法律,若不去操作它,便會陷入危險,這些行為的好與壞,當中的分界已蕩然無存。


即使米奇海勒是個「你以為的討厭傢伙」,在林肯房車上處理公事時,將靈魂樂、嘻哈樂開得特大聲,法庭錄音開小聲一點,聊勝於無,好奉行對聖經發誓時該進的義務(小說內有這段,電影似乎沒那麼詳細),痞子作風讓人不敢領教,但他卻還有一點良心。

即使米奇有著一顆低下又骯髒的靈魂。

但他不是壞人,頂多像為一般人所習慣的投機份子,伶牙俐齒、嘴賤有理,而無行惡之舉,當看清案件真貌,便質疑心底下那把尺與屬於自己的道德地圖。



電影改編自美國推理作家麥可康納利(Michael Connelly)的作品《林肯律師》(The Lincoln Lawyer),主角米奇海勒 (Mickey Haller) 的系列小說已經出到第四本,所以主演米奇的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很有機會繼續演出米奇系列。

《下流正義》充其量來講簡直就是馬修麥康納的個人秀,沒Take到他的鏡頭很少,給足了他十分面子,其他角色的份量卻因此像跳樓大拍賣般的狠狠打折--掛名女主角的Marisa Tomei飾演檢察官前妻,反倒成了花瓶中的花瓶;與馬修麥康納在戲中對質的喬許盧卡斯(Josh Lucas),變得像客串演員;飾演助手的威廉梅西(William H. Macy)本最具發揮空間,當中的彈性卻被腰斬。

更不用講雷恩菲利浦,出道那麼多年,演技卻沒甚麼進步,看來往後還是很難掙脫靠臉吃飯的泥淖,「如雷」一角恐怕也不能讓他聲勢如雷...(早知道當初就不該娶瑞絲薇絲朋)。與馬修麥康納對戲很不具飆戲效果,但還是有神經質到位。

前半段的鋪陳有節奏,慢條斯理中很穩定的抓住關於主角米奇海勒的劇情發展,以米奇為中心,再放射式般的往外延伸出各種角色,只是這些配角多空洞且零碎,全都把份量獻給了男主角..。然而,劇情結構完整,補足了配角的不足。

最後的法庭戲將全劇帶向高潮,喬許盧卡斯與馬修麥康納的對質很精彩,但可惜喬許盧卡斯只在這部分與主角對手戲。




最後,想提一下馬修麥康納。

這傢伙的戲路,其實很廣泛,如科幻片《接觸未來》(Contact)裡的神學家、《致命警徽》(Lone Star)裡的警長、《牛頓小子》(The Newton Boys)裡的小混混、《獵殺U-571》(U-571)裡野心勃勃的海軍軍官、《希望不滅》(We are Marshall)裡的美式足球教練,馬修麥康納也曾在《金錢遊戲》(Two for the money)與艾爾帕西諾對戲,只可惜該片聲勢普普。十五年前他在《殺戮時刻》(A time to kill)裡就飾演了律師一角,兩年後在《勇者無懼》(Amistad)裡又演了律師,2001年《命運的十三個交叉口》(Thirteen Conversations About One Thing)馬修麥康納也接下了律師角色,看來好萊塢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演律師了...。不過他倒是以喜劇為主,靠著陽光成熟的外型、幽默風趣的言行,為多數觀眾所知,尤其是國內。想到馬修麥康納,就會想到無腦浪漫喜劇《絕配冤家》(How to Lose a Guy in 10 Days)、想到《撒哈拉》(Sahara)、想到《舊愛找麻煩》(Ghosts of Girlfriends Past )甚至《愛上新郎》(The Wedding Planner)..。



↓↓

 《勇者無懼》(Amistad)裡的馬修麥康納..(嗯!古裝片~)

《殺戮時刻》(A time to kill)裡的馬修麥康納..

有些人說這部《下流正義》是他的轉型作品,要這麼講,好像也沒有甚麼不對,因為他早被多數人定型為浪漫喜劇演員,可是要這麼講好像又有一點點不對,畢竟馬修麥康納也演了不少嚴肅的角色,而且還演過不少次律師呢。

近幾年他也的確沉寂了,退居二線,少的是能提高他地位的大片,《下流正義》也許真的可以為他開啟另一扇門。



呃,倒也說不定,因為據說他之後可能會跟琳賽蘿涵一起演出一部喜劇片《The Dry Gulch Kid》。


導演Brad Furman是影壇新秀,我是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下流正義》是他的第二部長片作品,長片處女作《洛城英豪》男主角John Leguizamo也有參與《下流正義》的演出。

------

評價 (滿分10):

劇情 7
演技 6
懸疑 7
主角份量 10
配角份量 2.. (不影響太多...)
人性 8
道德問題 8
法庭戲 10
配樂 7

整體 7

適合--

喜歡鬥智、法庭戲等劇情的觀眾。

對道德難題有興趣的觀眾。

可以接受馬修麥康納一直搶鏡頭的觀眾..。


<p.s> 《下流正義》翻得有點像動作片,實際上這部片不是動作片。

[註1]:出自孟子〈離婁上〉,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人必有先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像極了米奇海勒。

2/27/2011

《黑天鵝》(Black Swan):從自我執迷到墮落(內含劇情)


(內含劇情,不喜被雷者可以直接跳到最後段落先看評分)


在《紅菱艷》裡,那是一個女孩子與舞鞋之間充滿致命的結合。女舞者挺著曼妙的舞姿,成為舞台上最優雅的主角,吸引所有觀眾的目光,一次又一次的贏得喝采,最後,卻註定走向死亡,不得不一直跳到黃泉路上。奉獻予藝術,犧牲予藝術,代價是恍若自虐般的我執。


在《彗星美人》裡,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一位年輕後輩竭盡己力,親近戲劇圈的前輩、擔當其心腹,無不是為了求得信任,然而,就在年輕女孩擺出一副穩重姿態、賣弄巧舌、蠱惑女星的同時,卻盡是暗算。一旦機關算盡,成功就手擒來,等著她的卻是下一位取代者,另一個充滿朝氣與野心的少女。看起來,過氣、被新人取代、過氣、被新人取代,似乎一直都是娛樂圈的生態貌。


至於《黑天鵝》,它讓我想起來上面這兩部電影,甚至還不止這兩部電影。



壓抑與執迷

《黑天鵝》像漸漸走向失序的篇章,起頭的段落,便埋下了女主角注定走向悲劇的伏筆。用夢境作為開頭,便很難再放下它,更何況那則夢境還是有關於作夢者成為天鵝湖舞碼中的主角。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若非不是執著,又怎麼會作了這般的夢?日常所迷戀卻壓抑的事物,成為在長夜裡所浮出來的幻影。這又脫離不去導演Darren Aronofsky以往幾部長片作品的偏執或者追求走向(力挽狂瀾跟這就比較沒甚麼關係...),數字漩渦(Pi)之追求數學與科學真理如是,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之藥物成癮如是,真愛永恆(The Fountain)之追求永恆陪伴愛人如是。《黑天鵝》有這方向,可是卻更黑暗、更複雜、更糾纏,看到了一,後面還有二,之後又有三。


妮娜的雙重人格起源於始?劇中未明示,但應該是從排練天鵝湖之後開始,或者更早。執念、母親的壓迫與芭蕾舞團的高壓環境,逼出了她的黑暗面,充滿破壞力的另一個妮娜,從原本的妮娜不自覺的時候,開始毀滅她的人生。另外,母女之間的衝突關係與自虐這連結,令我想到了《鋼琴教師》(La Pianiste),倒是Isabelle Huppert飾演的女教師沒有人格分裂就是了..。很有趣的一點是,既封閉又高壓的母親與女兒之間,產生了如此緊繃的母女關係後,一旦女兒用自虐的方式逃避現實,看來倒是個合理的事情,甚至反噬母性,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親一角缺席,僅剩母親時,女兒自虐的舉動就具備了上述含意。


《黑天鵝》的自虐也不只是衝著媽媽來的,一如前文所講的「看到了一,後面還有二,之後又有三」。



關於性

妮娜投身於白天鵝的角色,也須同時扮演白天鵝的雙胞胎「黑天鵝」,結果一個女子「莉莉」突然出現,表面對她盡獻殷勤,頗神似《彗星美人》中的伊娃,實際上是打算搶走妮娜的角色,轉筆之處竟能激起驚嘆的是,莉莉更強力的逼出妮娜的黑暗面,另外還讓她走向性愛上的狂想。

性愛這檔子事,在這裡變得不安定又怪異,自慰時母親在場如是;它也變得骯髒又具企圖,與總監關係踰矩如是;它也或實或虛了起來,與女同事發生關係抑或是只是自己的性幻想,這全都變得撲朔迷離。

無論如何,即使「性」可以噁心如電車上當面猥褻的糟老頭(誰又知道這是否也是妮娜的幻想?),總監那句「開給妳一個功課,回家好好自慰吧」聽來卻頗有幾分道理,意亂情迷之餘,好像或多或少開發了妮娜的舞蹈潛能。



對照

最後,眼睜睜的看著妮娜失控。


她的母親曾說:「這角色毀了妳。」


是很深刻的為妮娜的人格分裂提供了精確的註腳。


畢竟,白天鵝,與黑天鵝,是那麼剛好的正反對照。妮娜,如同《紅菱艷》那般的宿命,卻不僅是單純的為藝術而死,而是自我執迷後的深深墮落。


片名:黑天鵝(Black Swan)
年份:2010
國家:美
語言:英(文森卡索還有撂一點法文這樣....)
導演:Darren Aronofsky
編劇:Mark Heyman、Andres Heinz
演員: Natalie Portman、Mila Kunis、Vincent Cassel、Barbara Hershey、Winona Ryder


評分(滿分十分):

劇情 9
演員 8
服裝 8
化妝 8
配樂 8
攝影 8
驚悚度 9
血腥度 6
舞蹈場面 8
意亂情迷 9
人格分裂 10

整體 8.5


※站內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