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義大利電影.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義大利電影. Show all posts

5/21/2013

[影誌]《血與黑絲絨》(Blood and Black Lace):性感、美色與屠殺



關於此片,我本來想要下的標題,有兩個方向,一個叫做「時尚沙龍謀殺案」,另外一個叫做「性感、美色與謀殺」,但--這兩個怎麼看都很「玫瑰瞳鈴眼」(起碼前者還有點希區考克),相較之下,「屠殺」比「謀殺」還更能符合《血與黑絲絨》的精髓。


《血與黑絲絨》的義文片名原名是「Sei donne per l'assassino」,直接翻成中文叫做「被謀殺的六個女子」。導演為攝影師出身的Mario Bava,他在1963年所拍的《The Girl Who Knew Too Much》(La ragazza che sapeva troppo)是被公認的第一部義大利Giallo恐怖片,隔年推出的《血與黑絲絨》也引起好評。但若要說真正讓Giallo蔚為風潮,是Dario Argento在1969年推出的《催花手》(The Bird with the Crystal Plumage)。


在義大利文裡,「Giallo」(發音似:居阿洛)是「黃色」的意思。二零年代末,義大利的一家出版社「Mondadori」所出版的懸疑小說的封面因為大都為黃色,所以這一系列的小說又被稱作「Giallo」。六零年代,開始出現依循這種小說的模式與劇情的恐怖電影,七零年代更是風行一時。

Giallo多數的公式是兇手、被害人、跟蹤、連環謀殺(被害人大多為女性),兇手的外表多半是長風衣、皮手套甚至蒙面,手段殘忍、血腥。相較於美國好萊塢中的狗血,與手法簡直是在疲勞轟炸的變態殺人狂(拿電鋸追追追、砍砍砍到老子爽為止..),義大利Giallo電影《血與黑絲絨》反而更多了幾分華麗與優美。








《血與黑絲絨》有著最細緻的行兇描繪,場景圍繞在摩登華美的時裝工作室,戲劇化的光影流動搭配上五彩繽紛的色調,讓氛圍更顯得異端迷離。犯下連環殺人案的兇手是慘無人性的死變態,以上絕對無庸置疑,然而,其行兇用意為何?這卻反倒不是重點。



重點是,兇手犯案的手法之花樣多端,加上被遇害的人各個都是絕色美女,美女的反抗、掙扎以至於最後的慘死,幾乎讓人目不轉睛。那些美女的死法又分為勒斃、砍殺、燙面、悶死、溺斃、槍殺,兇手行兇過後,緊接著是冷靜的處理屍體,足見其冷血之極。



另外,時尚沙龍的場景也是《血與黑絲絨》的精華,血紅色的人體模特兒與陰森森的黑色背景,再者是那些古怪冰冷的有色光線,讓這寬廣的華麗空間,充滿著詭異的空氣。

※影像調度極佳的片頭:


◎延伸閱讀:
義大利恐怖電影

4/19/2012

[影誌]《女朋友》(Le Amiche,1955):太多的女人,太多的語言


"I like the complexities of a group relationship, the mixing together of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the coming and going of people"


 (我喜歡一個團體中關係的複雜性、各種不同的個性混合在一起,以及當中人們的來來去去) -


-《女朋友》(Le Amiche)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2/16/2012

[影誌]Catherine Spaak的《義大利式婚外情》(Adultery Italian Style,1968)


《義大利式婚外情》(Adultery Italian Style)有著與《義大利式離婚》(Divorce Italian Style)相似的標題,後者有Marcello Mastroianni與Stefania Sandrelli,前者則有Nino Manfredi與色藝雙全的正妹Catherine Spaak。


2/08/2012

[影誌]《穿黑皮衣的金髮女郎》(Blonde In Black Leather, 1975)


70年代的Monica Vitti,我原是不甚熟悉的(先前僅接觸過Luis Buñuel《自由的幻影,The Phantom of Liberty》),那麼看過《穿黑皮衣的金髮女郎》(Blonde In Black Leather)以後,可以說Monica Vitti給人的感覺是走入世俗的,十足的平民感,明星味少了幾分,較多的作品已脫離足以可成為代表作的份量,

在《穿黑皮衣的金髮女郎》裡,Monica Vitti身穿全身式的一襲黑色皮衣,一頂全罩安全帽,且披著一頭金髮,是那眾多影迷熟稔的髮式。誠如,與Jack Cardiff的《愛你,想你,恨你》(The Girl on a Motorcycle,1968)裡的Marianne Faithfull相似--重型機車、黑色皮衣與金髮映像,只是不知那皮衣下,究竟還有沒有再穿東西,可謂引人遐思。她以不明的身分,用恣意狂放的姿態,騎著重機車馳騁郊野,區區一女子,展現宛若男性般的行動與能量,無非透露出了解放性別的意涵。


片中,與Monica搭檔的棕髮女子Claudia Cardinale,則飾演在洗衣店工作的女員工,婚姻生活同樣無聊難耐。若籠中鳥,枯燥單調的日子讓她喘不過去,一如芸芸眾生,她甚至得忍受老闆的性騷,直到金髮女郎的出現,像貴人降臨般,棕髮女子的內心有了通口,遂之發想--"I want to be free to see the world",就如她,如金髮女郎,瀟灑的一路暢行。







上路後,兩人一路上的奇遇,等同邁向未知的冒險,金髮女郎也一路炫耀著自己以往的冒險經驗,但乍看下,自吹自擂成分居多,她也不過就是個平凡人,但喜將自己包裝成一個特別的女人。而棕髮女郎,成為一個忠心的傾聽者,帶著萬分傾羨的態度,好似恨不得跟她換一個靈魂。

雖然《穿黑皮衣的金髮女郎》難免粗俗些,且不少畫面相當的愚蠢...,但一觀雙姝--Monica Vitti大剌剌吸進一根菸、成為賭徒、豪邁的神情,以及Claudia Cardinale在展現出若隱若現的可人胴體外,打破鐵籠、對於選擇自由的毅然決然(我在說啥...),就頗為值得了。






片名:Blonde In Black Leather ( Qui comincia l'avventura)
年份:1975
國家:義大利
語言:義大利文
片長:100 mins
導演:Carlo Di Palma
編劇:Carlo Di Palma。Barbara Alberti。Amedeo Pagani   
演員:Monica Vitti, Claudia Cardinale




 ◎Monica Vitti在片中抽菸的鏡頭:

















































































3/19/2011

《義大利式離婚》(Divorce,Italian Style)



六零年代時的義大利,因保守的社會風氣與天主教教義的束縛使然,一對夫妻不被當局允許離婚,無論這段婚姻到最後是否成為了愛情的墳墓。男女結縭,非得是以生相許不可。

然而,一九六一年時的《義大利式離婚》,卻彷彿有心機般的欲破除這種違反「常理」的規範,用荒唐戲謔的敘事路線,上演一齣讓人啼笑皆非的喜悲劇。






由Pietro Germi執導,影帝Marcello Mastroianni演出疑似有躁鬱症的貴族後代費迪南多,戲中年齡三十有七,與妻子結婚多年,這段婚姻卻幾乎名存實亡,費迪南多對妻子早已無愛意可言,剩下的只有厭惡!厭惡她那走樣的身材、恐怖的笑聲、煩人的嘴臉與纏人的樣態,閒來狂想之時,瘋狂想著把妻子推到熱桶裡燙死、送上外太空從此消失或者狠狠推下樓梯將她摔死。他還有一個十六歲的表妹,亭亭玉立、身材誘人、天使的容顏....,兩人遂墬入愛河。費迪南多處心積慮想抓住愛情,卻苦於國內法律禁止離婚。

這該怎麼辦?想離婚離不成,豈不是人間煉獄?後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極盡所能的使妻子出軌!一開始,全無頭緒,直到她的舊情人出現時,費迪南多不斷給他們獨處的機會,好生醜聞,而後擒之、再殺之。



對他來說,殺人的徒刑刑期不過三至七年。仔細盤算,當他出來後,便可以順理成章的與表妹成婚,有此良機,不好好把握的話,簡直是蠢蛋來著。當妻子的醜聞曝光時,費迪南多被鄰里視為戴上綠帽的男人,而後的情節,可想而知--妻子與舊人皆亡於槍下,費迪南多自然而然得到旁人的同情,另外也不得不換來了牢獄之災,卻也是實質上的自由--失敗的婚姻從此消亡,眼中的「臭婆娘」再也不會勾勾纏,迎接他的,是未來的美嬌娘。

戴綠帽一段最為經典,實際上,費迪南多早已背著妻子偷情,與表妹發生不可告人的肉體關係。雖然妻子與舊人相見、情愫相生,妻子卻無實質的跨越道德的門檻的作為,頂多順於人性與舊人曖昧的約會,卻被丈夫抓住把柄且陷於丈夫的毒計,可謂可憐。


但這一切竟像是「船到橋頭自然直」,婚外情的產生、毒計的盤算以及妻子的死亡,喜劇般的戲謔背後,有著完整結構的不寒而慄。



結局是出奇冷靜般的諷刺。當Ferdinando與表妹出海遠行、浪漫的慶祝新婚時,女生竟與年輕船夫卻私情暗渡。鏡頭一副曖昧、以旁觀者的姿態呈現之,男主角似是渾然不覺愛情大夢即將毀於一旦,反倒沉浸在當前的幸福裡;未來,如大海似的茫茫,也如海濤般,毫無定數。




日復一日,教堂的鐘響迴盪在大街上;炙熱的午後,總是會有大嗓門的流浪漢,如聲的嚷著阿拉伯語,這些事物帶著一種打不破的規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緊連結。人對婚姻的態度,反倒不會像這些規律的事物,一成不變。費迪南多對新愛情的渴求、油然而生的情慾以及對舊人的厭倦,種種意念在嚴謹的禮法之下衝破而出,凝聚成殺妻的企圖。婚外愛情誠可貴,到頭來勢必付出殘酷的代價,誰又可知愛情夢到來時,悲劇又將會一再重演?

導演Pietro Germi用引人發笑的戲謔手法,帶來一齣中年男人渴望愛情與厭倦婚姻的實錄,並對當時的義大利反離婚法律提出強烈的質疑。


當愛情來的時候,男人都會是春風少年兄。


能說他們下三濫或者骯髒嗎? 

焉知。

能確定的是,這都是本色。


Marcello Mastroianni的戲中扮相與上面這張帥氣模樣實有出入

Stefania Sandrelli飾演誘人的表妹..

-------
片名:《義大利式離婚》(Divorce,Italian Style;Divorzio all'italiana)
年代:1961
國家:義
語言:義
導演:Pietro Germi
編劇:Ennio De Concini、Pietro Germi、Alfredo Giannetti
演員:Marcello Mastroianni、Daniela Rocca、Stefania Sandrelli



10/22/2010

真是無可奈何--卡謬《異鄉人》的威斯康蒂電影

雜 | Miranda(Smog)

  我非常非常喜歡卡謬所寫的《異鄉人》(L’Étranger)。

  而這部存在主義小說,在六零年代被改編成了義大利同名電影《異鄉人》(Lo straniero)。
  
  演員陣容包括了Marcello Mastroianni與Anna Karina(在我看來算是夢幻組合),導演還是Luchino Visconti,但--為什麼卡謬《異鄉人》所改編而成的電影那麼不被注意?

  (演員與導演外加原著,我是真的都還蠻喜歡的)

  這原因我就不知道了,就連改編自托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Der Tod in Venedig)的威斯康蒂電影《魂斷威尼斯》(Morte a Venezia)都能激起討論了(而且台灣還有代理商,一定是看在史上無敵美少年的份上),為什麼《異鄉人》沒辦法?

  電影可問世但乏人問津(外加片子難找),可以說是非常可惜。

  嘆!實在是無可奈何!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10/08/2010

「La prima notte di quiete」(高校教師) <下> 





美女學生Vanina (Sonia Petrovna飾演)

  「高校教師」雖以師生戀為題材,但導演從來就不曾將雙方戀情呈現出畸戀甚至違背道德、社會價值的意味。大多數的師生戀電影,以違逆倫理道德的面貌呈現之,劇情往往走向主角與周遭環境的衝突與對立(比方說,學生未成年,教師則有家室,外界對於這種戀情大多持有反對的觀點),甚至挑戰起觀眾的思維。


  「高校教師」,卻完全不來這一套。


  電影前三分之一的敘事場景,或多或少著墨於老師上課的教室,但剩下的部份幾乎都脫離了校園,師生關係的階層高低,因此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賭徒Spider,是個同志藥師(Giancarlo Giannini飾演,他還有演皇家夜總會)、妓女(Patrizia Adiutori飾演)與老師Dominici

一般的師生戀電影,主角的周圍人物除了具有與主角立場相悖,進而產生衝突的特性,而且制式、有規範、遵循普世價值,主角則是打破規範的那方。「高校教師」則沒有那麼簡單,兩個主角反而是處於缺乏規範的環境,周遭人物各個違背社會價值,使得兩個主角的存在,處處使人同情與認同,所謂師生戀情,在此也就如同一般兒女情事,沒有甚麼討人斥責的地方,畢竟環境更為險惡,人心的醜陋比照愛情的可貴,後者乃為人津津樂道。

上一篇提到一行人在狄斯可舞廳的情節。接下來一行人最終來到了男友Gerard的豪宅。Gerard開始放映錄影帶,影片一開始是Vanina度假時天真爛漫的模樣,怎知後來畫面變成性愛錄影帶。驚嚇又火大的Vanina氣憤的將電視插頭拔掉!跑車男請各位離開,整場子不歡而散。隔天Vanina沒有去學校。老師前往女學生的家,母親應門但請Dominici遠離她的女兒。




錄影帶中一開始出現Vanina度假時開心的模樣,接下來遂變調





Vanina的眼神不時流露出悲傷,使得Dominici憐憫她、欲呵護她,這是因為環境的黑暗,導致了她的悲傷。當Dominici參與了她的世界時,悲劇,將會是他得面對的結局。

「高校教師」針對情節的處理,也與六零年代末直至七零年代的性解放風潮脫不了鉤。女主角的男友Gerardo除了是個開跑車的富家公子以外,也是個夜夜笙歌的浪蕩子,吃喝嫖賭樣樣來,可以厚顏無恥的在Dominici面前與其他妓女親熱。女主角本身也被男友出賣,從事性工作,甚至為男友的友人們從事性服務。整部片有數個場景設定於妓院與夜總會,皆流露出環境的虛假、醜陋與淫慾之貌。




Vanina的男友Gerardo,跑車又來了,筆者私心XD(Adalberto Maria Merli飾演,他演過義大利版的《追殺比爾》)



  Dominici是個無神論者(另有一說:存在主義者),不信上帝,相信自我(第一次到學校上課,便直接抽起菸,學校主任出面制止,他卻依舊我行我素,不管他人干涉),與周遭或多或少處於孤離的關係--與幾位賭徒在牌桌上較勁,沒有真誠的人際關係(雖然賭徒Spider算是一個比較像是「朋友」的角色),與Gerardo的關係看似和諧但又暗藏衝突;在聲色場所與妓女的周旋,也像是機械性的行為,時而敷衍,時而刻意討人歡心,莫不虛假。

  
Dominici有個破碎的婚姻,與妻子Monica(Lea Massari飾演,另外一部代表作是安東尼奧尼的疏離三部曲之「情事」L'Avventura,她在裡面演消失的愛人)關係充滿衝突,雙方走到了婚姻的盡頭 





對於他的家庭而言,Dominici不是一個好丈夫,嗜賭、酗酒並且會對妻子發脾氣。Dominici的妻子本身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對丈夫的賭博習性傾於鼓勵,且對婚姻亦不忠貞。這種婚姻,坦言之,缺乏感情基礎、雙方對立,簡直可有可無。Monica對Dominici說,她可以容忍丈夫晚上和其他男人出去混,但她不能容忍他對學生日益增長的痴迷。

...










...

..


  老師的賭徒朋友之一是房仲,他給了Dominici一間座落於鄉間的房子的鑰匙。老師要上車時,打開車門-----赫然一見Vanina就坐在車上等候著老師!瞬間,一股電流交錯於兩人間,兩人間如火的熱情就像快要燃燒起來....!兩人終於在車上親吻,這是他們第一次親吻著彼此。遂老師帶著Vanina去鄉間屋子避風頭。


外面下著暴風雨,但澆熄不了兩人間的那把烈火!Dominici和Vanina一抵達目的地,便衝出車門外,雙雙往屋子奔去。兩個人基本上是走到山窮水盡了,只有那間屋子是他們唯一的希望。一進門後,按捺不住激情、慾望,包覆著絕望與憂傷,窗外狂風暴雨依舊,這對男女擁抱著彼此、親吻著彼此、並媾合著彼此。老師與學生的身份之別,此時已不存在,兩個人是愛人,最單純、最赤裸、最真誠的關係.....。






好景不長,隔日清晨,女主角的男友偕同其他同夥,到男女主角所在的鄉間屋子進行談判。這戲碼無非是Vanina向男友提出分手,然後男友想要挽回Vanina,之後又跟Dominici打了起來..。Dominici在她男友口中得知Vanina曾出賣了自己的肉體(與其說是她出賣自己的肉體,還不如說是被Gerardo出賣,看自己女友漂亮就要從中撈一筆),便心生絕望。直到Gerardo那幫人離開後,Dominici非常絕望的倒在床上,接著Vanina上前安慰之。

隔日清晨.....
跑車男破門而入,和老師一陣扭打






Dominici並沒有背棄了她,反而繼續接受她,彼此的愛情繼續維繫著。但又好景不常.....全片往悲傷的方向走著,因為整起情況宛若災難,為了不讓Vanina再度受到傷害,老師決定讓Vanina去親戚家避避風頭,暫時離開里米尼。


  男女主角的戀情,始於不經意的互相吸引(對Vanina來說,Gerardo很有錢,她愛的也不過就是他的富有,可供她花用,這股貪婪使她盲目到可以讓Gerardo出賣她的肉體;Dominici雖然貧窮潦倒,但是能與她溝通、陪她談心,與Dominici在一起相較於與Gerardo,前者更像是談戀愛),過程波折,然而結果悲哀。這是不敵環境險惡使然,小人物就算再怎麼有自我主見,也無法逃脫命運的巨輪。







..
...

..


在車站的那場戲,是男女主角最後的相聚。當火車駛離月台,Vanina的身影漸漸遠去時,Dominici對車上的Vanina道出:「Ti Amo.(我愛妳)」無疑是令人心碎的一幕..。



老師在走出車站的路上,走經過了「Rimini」的站牌,再次強調了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及拍攝地點(殺青後促進當地觀光

  第一篇我有提到Spider在妓院問了Dominici兩個問題,那兩個問題分別是:「甚麼是『Indian Summer』?」以及「為什麼會有那寂靜的第一夜的死亡?(自行對照英文對白:why is death the first night of quiet?)」第一個問題已經有身旁的妓女幫忙回答,而針對第二個問題,主角的回答是:「因為,在最後,那人睡覺時沒有做夢。(自行對照英文對白:because finally one sleeps without dreams)」

  我認為這個橋段非常有趣。除了表示出「那寂靜的第一夜(La prima notte di quiete)」是Dominici的個人詩作集以外(也成為了本片的義大利文版本的片名--「La prima notte di quiete」),也帶給我非常多聯想。(2024年補充:該詩作取材於歌德的詩集)


  Dominici針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那人睡覺時沒有作夢所以導致了死亡」,至於這死亡到底是指「人的死亡」還是單純想要比喻夜晚死寂的有如死亡,這我就想不透了。不管怎樣,我聯想到了尼采在其著作《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第一章節提及的太陽神阿波羅與酒神戴奧尼索斯。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代表著一種靜穆之美,以及以一種冷靜與理智,去觀察世界的精神;酒神戴奧尼索斯代表著生命的活力。前者代表造型藝術,後者代表非造型藝術,兩者結合為希臘悲劇。在阿波羅的世界裡,提供了一種美麗幻妙的夢境,使人們沉醉其中,並且會繼續甘願作夢下去,無須醒來,因為醒後的現實世界是殘酷的,讓人心生絕望。美麗的詩歌,是人們在作夢的時候所創造而成的,諸如荷馬史詩,其詩之壯麗乃是呼應幻麗的夢境。當人沒有作夢時,便不會感受到幻妙,也就不會產出偉大的詩歌。


  我想,Dominici的意思是這樣的。對他而言,沒有作夢的夜晚,是死亡。
 
  至於Spider的第一個問題--甚麼是小陽春(Indian Summer,也是本片通行版的片名),則是讓我有點思考不透,也許這是Dominici的詩作中曾經提到的橋段。Indian Summer的涵義已在第一篇略為提及--在最後一刻,突然有某事物讓人意想不到的萌發、茂盛、輝煌,之後卻又失落、消失。


  可嘆!這,不就剛好呼應了Dominici與Vanina的愛情嗎?





Dominici最後死於車禍,妻子在Dominici離開後疑似自殺(電影針對這部分並沒有交代得非常清楚),Vanina則是不知去向,未交代。這一幕宣告了他的結局。霧濛濛的場景與蒼涼的氣氛,以及隨之而來的死亡,令人不勝唏噓。在葬禮上,讓觀眾熟悉的臉孔,竟然只有Spider。

說到這裡,劇情的發展應該早就讓觀眾忘記這是個以師生戀題材為主軸的電影吧。

「高校教師」,很獨特。對我來說。也難怪亞蘭德倫會說這是他最喜歡的個人作品了。

筆者2024年9月5日 淩晨2點補充:亞蘭德倫是筆者一直欣賞的演員,這篇專題的照片先前已無法載出(因為連結到的相簿已喪失功能)。本人一直很想把這篇整理完善,將劇照按照劇情內容走向上傳上去,並且補充一些遺漏的地方,像在整理久未清掃的房間一樣。花了數日,今天終於打掃完了。

對我來說這是值得的,也有些成就感。

向Alain Delon 致敬。Au revoir...!
............

片名:La prima notte di quiete (英文片名:Indian Summer;法文片名: Le professeur;香港翻譯「師生緣未斷」;日本翻譯「高校教師」)
出品年代:1972(法)
導演:Valerio Zurlini
編劇:
Enrico Medioli  
Valerio Zurlini  
國家:法國、義大利
語言:義語
片長:130分(導演剪輯版)
演員:Alain Delon、Sonia Petrovna、Lea Massari、
Giancarlo Giannini、Adalberto Maria Merli

站內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