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法國作家.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法國作家. Show all posts

1/01/2011

慾亂日誌(Diary of a Sex Addict):慾女的性愛大解放?


「我用性來尋找人人尋找的東西,就是認同、快樂、自尊、激情與愛。這和病理學有什麼關係?如果你要標籤我,請隨便,我不介意。」


性愛本就是自然之事,孔子在禮記裡也提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因此,這可以說是見怪不怪、基本生態而已。但,如果是一個無性不歡、放縱過度到已非常人而為的情況呢?無分男女,一般人可能會說這類人是「色情狂」、「色癮」、「病態」、「荒淫無度」,一個喜歡性愛甚至濫交的「女人」,則易被戲稱為「花癡」、「賤人」、「蕩婦」、「淫娃」(男人若依此而為,倒就不會那麼容易貼上這方向的標籤,真是「男女大不同」。然而這是題外話。)


「慾亂日誌」講的就是這麼一個無性不歡的女子,這部片由法國作家Valérie Tasso的半自傳同名小說所改編。年輕貌美的Valére(下文直接稱為「小薇」)在青春期有了初體驗後,便深深投入了與各種不同男人之間的性愛遊戲,似乎人生一旦少了肉體的歡愉,便不再完整。電影一開始有著輪替的性愛畫面,幾乎快成了三級片,實際上,也只是充其量用那大量的性愛鏡頭,交代出女主角這個人的生活面面觀--她除了是一個美麗迷人的上班女郎、家裡養了一隻波斯貓、有一個疼愛她的奶奶以及非常要好的女性朋友以外,她也是一個嗜性成癮的女子,與非常多不同的男性做過愛。







然而,我最喜歡的情節,是小薇與奶奶的每一段對手戲。





雖然自己的乖孫女浮沉於波濤慾海,依偎於數個不同男人的臂彎,但是這個阿嬤反倒鼓勵自己的孫女要「盡情享受人生」,並且建議她寫日記,將自己的感受寫在那個本子裡。一般的祖母,恐怕早就把這樣的孫女「掃地出門」吧。在小薇的世界裡,真正了解她的,只有她的祖母。當老人家安逸的在小薇眼前死去,女主角後來說道:「真正了解我的人已經不在了!」 這又是何等悲傷呢?絲摩格看到這裡實在是好想哭....。


喜歡享受性愛並不是錯,小薇也選擇了盡情揮灑自己的青春,但是,話又說回來,祖母的那一句「盡情享受人生」 是否是在表示「嘗試與各種不同的男人享受肉體的歡愉」才是真正的在「享受人生」?



小薇後來遇到了真愛,她也因此改掉了濫交了偏好,全心全意的投入戀情,就算情人沒有辦法在性愛上完全的滿足她,曾經無性不歡的小薇也可以徹底包容之。然而,原本以為萬事皆可如願美滿時,事實卻沒有想像的那樣美好,完美情人的真面目,竟會醜陋無比,最後小薇不得不「逃」出這段戀情,悲慘非常。一段挫敗的感情,徹底的打擊了她,「身體彷彿枯乾了」,絕望的心境,除了可使一個女人形容枯槁外,陰戶也可以是死的。

經過了數個月的療傷,「乾枯了數個月的身體再度恢復成以往」,走出情傷後的小薇,彷彿重獲新生,面色圓潤,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選擇下海去當妓女。



小薇下海的理由不是為了還債、養家活口或者是技能不足導致無法正常就業,反而是想要享受性愛,且「妓女」是個可以跟無數男人做愛的職業。有此良機,何樂而不為?這是她一開始的想法。女性知己極力勸退之,小薇卻執迷不悟,直到遇上了惡客,一再被重度傷害,加上逐漸看清自己被男人玩弄的事實後,她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甚麼。


小薇代表的是性的解放、女性的獨立自主、奮力脫離男性的宰制(縱使下海、進入了受陽具支配的迴圈,但她後來到底是掙脫了),她終究懂得要如何愛惜自己的身體與生命,相信不少女性看到這段後,會像我一樣很感動吧。


「慾亂日誌」敘述了一名女子獨立成長的故事,故事結尾也回到了祖母所說的那句「盡情享受人生」--到底要怎樣才可以「盡情享受人生」?與無數的男性做愛嗎?


女主角在最後已經得出了答案。





片名:慾亂日誌(Diary of a Sex Addict;西文片名「Diario de una ninfómana」)
國家:西班牙
年份:2008
語言:法文、西文
導演:Christian Molina
編劇:Cuca Canals (改編), Valérie Tasso (原著)

上映日期:
2010/12/31

絲摩格評價:★★★★


<P.S>標題純粹是吸睛用,筆者認為最貼切的標題是「慾亂日誌(Diary of a Sex Addict):妙齡女郎的獨立成長之路」,但這樣看起來實在是有點俗...

11/05/2010

莎岡《熱戀》(la chamade):愛的消逝,真的不是你的錯...

View All Photos | Miranda(Smog)

是的,這篇又與大美女Catherine Deneuve(凱瑟琳丹妮芙)扯上了邊,但這次,我不談電影。

您目前所看到的這張難得的照片,正是原著小說作者莎岡為《熱戀》電影的女主角凱瑟琳在片場點菸。

View All Photos | Miranda(Smog)
法文原著的封皮,乍看下真是樸素

View All Photos | Miranda(Smog)
麥田出版的《熱戀》。相信封皮的顏色大家都看到了,又是象徵少女浪漫無敵夢幻的粉紅色... 但這種顏色,最容易失真。

「請擁有我的歡笑,請擁有我的悲傷,然而,請留給我離開愛情的權利。愛的消逝,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只是因為我不再覺得幸福了。因為我不能對自己的幸福撒謊...。」

在法文中,「chamade」有「打退堂鼓」以示戰敗的意思,然而,又有另外一種八竿子打不著的比喻--「battre la chamade」(如擂鼓般跳動,意指心臟跳得異常激烈)。

這兩種說法,在小說內的兩個不同的段落出現。心臟如擂鼓般的激烈跳動,是屬於一對戀人的熱戀狀態,是屬於感官刺激、腎上腺素升高與愛得卡慘慘的範疇。至於「咚!咚!咚!」打退堂鼓以示戰敗投降,乃象徵著愛情的結束、激情不再。莎岡很巧妙的用了同個詞,放置於兩種不同的情境,來表示人物的情事進展。可見語言會因處境的相異,產生不同的化學作用。在這裡,語言成為道具,道具配合劇情的發展,而有了全新的性質。


女主角露西爾,三十歲,沒有職業,她唯一的職業就是當一個「去愛人、被別人愛」的女情人、女情婦,讓年長許多歲的查理包養她、給她安全感、舒適的生活。當她遇到了年輕的安東,這個在出版社工作的窮小子,這個同時也有比自己年長許多歲的女情人的青年,生活卻突然變得不同。露西爾與安東進入了熱戀,拋下了一切,只為那屬於彼此的濃烈愛意。

但這段戀情,充滿了非常多的問題。露西爾靠男人養慣了,「幸福」在她心中的定位,根本上還包括了物質需求,如果一段戀情裡,缺少了符合露西爾的物質供給,以及少了予取予求的對象,這段感情終將會崩潰。當她與安東進入熱戀時,露西爾不改她的本性,宛若女獸,除了談情說愛、做愛、吃飯、從事休閒活動、睡覺以及所有享樂以外,就甚麼都沒有了。她會怦然心動、會心痛、會深愛著情人,但她在很多方面上,幾乎與動物無異,難以完全的社會化,更遑論出外工作。這種難以獨立的女性、不得不靠男人才能養活的女人,在愛情生活裡可以充分任性,然而像小說兩個主人公如此濃烈相戀的情節,最後雙方很難不打退堂鼓。

以下兩個句子可以徹底道出女主角的個性:

「露西爾很懶散,她有極大的能耐不去做任何事,也不考慮任何未來。她很容易覺得幸福,即使過著如此空洞、如此閒散、如此相似的日子。」、「他覺得自己碰上了一種難以理解的生物,一株不知名的花草,一株曼陀羅。」

這難以理解的生物,其實不是非常難理解。


莎岡可以把一對男女的戀情之焦慮與濃烈,寫得客觀與順暢,好似真實上演但又冷靜若旁觀者,整體觀之,實是精闢有理:

「她最後把他在身邊的這件事稱為『幸福』,因為一旦他不在身邊,就只有絕望。」

「只要露西爾偶爾向另一個男子微笑,安東立即臉色發白,突然向她施展滿腔的醋勁和愛意,好抓住脆弱、短暫、永遠得不到的幸福。」

「兩人之間存在著焦慮、狂暴,哪怕是在最溫柔的時刻。」

最後是「他們會因這種焦慮而痛苦」、「焦慮感在他們其中一人身上消失的時候,也就是他們的愛結束的時候。」


View All Photos | Miranda(Smog)
電影海報

《熱戀》將故事情節分成三個季節,分別是「春」、「夏」、「秋」。

   春,代表愛情的新生,是好的開始,談戀愛就像任微風拂面般的舒爽。夏,則是熱戀期,彼此打得火熱,愛得死去活來、天昏地暗,女主角甚至選擇穴居、與社會格格不入。秋,雙方都不得不去面對現實,男主角無法接受女主角的生活方式,正當現實處境與這不合乎現實的戀情產生衝突,彼此也難以達成共識,甚至無法解決眼前問題時,愛情終將面臨死亡。

露西爾與安東的愛情,無法使人傾羨,因為露西爾實在是太自私,安東也妥協於這女人的自私。

View All Photos | Miranda(Smog)  
雖然已經說好不談電影了,但還是想要消遣一下該片的選角。凱瑟琳演出露西爾當然是恰如其分,但這位深髮色帥哥演安東讓我有點不爽。他是Michel Piccoli,曾演出高達《蔑視》(Le mépris)裡那出賣自己老婆並且慘遭老婆鄙視(起碼還可以跟碧姬芭杜近距離接觸,唉算了啦)的劇作家丈夫。咱們來看看小說裡頭對安東外表的描述:「露西爾轉頭看他:他的頭髮金得透著灰白,下巴堅挺」、「他的眼珠是近乎黃色的淺褐色,鼻梁高挺,嘴唇的形狀細長漂亮,陽剛之氣和他金髮的少年細緻氣息呈強烈對比。」

金髮耶!金髮耶!Piccoli怎麼不去染金髮啊....?!

(我堅持認為還會有比Michel Piccoli更好的人選,前提是要金髮,只是暫時還沒想到..。)


  話說回來,麥田出版的封面用火辣辣的紅色好像也不錯。

10/22/2010

真是無可奈何--卡謬《異鄉人》的威斯康蒂電影

雜 | Miranda(Smog)

  我非常非常喜歡卡謬所寫的《異鄉人》(L’Étranger)。

  而這部存在主義小說,在六零年代被改編成了義大利同名電影《異鄉人》(Lo straniero)。
  
  演員陣容包括了Marcello Mastroianni與Anna Karina(在我看來算是夢幻組合),導演還是Luchino Visconti,但--為什麼卡謬《異鄉人》所改編而成的電影那麼不被注意?

  (演員與導演外加原著,我是真的都還蠻喜歡的)

  這原因我就不知道了,就連改編自托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Der Tod in Venedig)的威斯康蒂電影《魂斷威尼斯》(Morte a Venezia)都能激起討論了(而且台灣還有代理商,一定是看在史上無敵美少年的份上),為什麼《異鄉人》沒辦法?

  電影可問世但乏人問津(外加片子難找),可以說是非常可惜。

  嘆!實在是無可奈何!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