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2000s.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2000s. Show all posts

4/29/2025

[影誌]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 十四年前,十四年後

 


  人的想法,在時間流逝之間,跟隨著際遇、環境而改變,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十四年前,筆者撰寫了《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的影評。坦白講,那時的我,對這部電影有點不屑,因此,我寫的內容充滿著挑剔、失望與質疑。

  十四年間,我其實有在關注這部電影,也默默重新刷了幾遍,思考上也漸漸變得比較沒那麼尖銳了。

  十四年後,我對《巴黎小情人》想要呈現的愛情觀點有更多更多的想法,裡頭有幾首配樂也很值得一提,此片蘊含的新浪潮精神也讓我的感激之心油然而生。因此,我誠摯地將我的思緒重新整理一番,並補充了這部片有關的音樂與詩文,及精華台詞。

  最後,十四年前我下的標題為「破碎的新浪潮餘韻」,十四年後來看,也的確如此。「巴黎小情人」一直想捕捉60、70年代法國新浪潮的精神,然而呈現出來的面貌還是差強人意了,也難怪十四年前的我一直暴走狂酸此片。然而,現在的我,有著一顆「寬容的心」‧‧‧‧‧‧,加上我察覺這十年多以來的電影,多半不是空洞就是缺乏了什麼‧‧‧‧‧‧。

  時代的進步,不代表精神的進步。

  「巴黎小情人」那破碎的新浪潮餘韻,反而讓人懷舊、讓人思念起諸如高達等流的新浪潮作品帶給後人的餘波。

  加上,如今已經很難遇到像是路易卡瑞與蕾雅瑟度這種氣質的演員了,將他們倆人放在這如此美麗、饒富詩意的電影,應該要帶有感恩的心才對--我會對十四年前的我如是說。哈。









8/31/2013

[影誌]《青春大反抗》(Youth in Revolt):愛情的力量是愚蠢也是偉大


未看電影前,一見海報就可注意到Michael Cera的稚嫩臉蛋,至於旁邊的妹妹是誰我是一問三不知,總之多半可猜想這部片又是個"coming-of-age"的題材。「coming of age」指的不外乎就是從少年到成人間那尷尬的時期,其中充滿著苦惱、懷春、疑惑與困頓等種種心緒。

不過會吸引我去看這部電影的主因,不是Michael Cera,而是Brigitte Bardot的歌曲..。

8/29/2012

[影誌]《超急快遞》(Premium Rush):媽媽咪呀可真急死人

本片宗旨便是:Ride Like HELL!!!!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單車狂人,一個堅持單速、不装剎車的瘋子(一般人的想法,連我也是),而當你看到此狂人風馳電掣般橫掃曼哈頓,上演可謂單車版的「速度與激情」時,很難不去想他何時會大難臨頭。

我對單車騎士是不反感,但基本上也沒有太大的興趣,甚麼快遞不快遞的(一般會想說使命必達的那位仁兄應該是騎著歐兜麥或像黑貓一樣開貨車,騎單車又是另外一個風景了),更沒有興趣....(以此可佐證:倒覺得傑森史塔森挺吸引人的,但卻對玩命快遞系列興趣惟缺,對他私心破表的作品只停留在蓋瑞奇的兩桿大煙槍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還有偷搶拐騙Snotch。嗯,這還用說!) 唯獨挑起我的觀影興趣,還是因為這個人--


Joseph Gorden-Levitt!

要說起我對這人的興趣,可以從神秘肌膚開始(Mysterious Skin),要繼續說下去可不知道要談到民國幾年,只好姑且收手,這次只略談喬瑟夫先生在超急快遞裡搖身一變,變成那「使命必達」的熱血青年。

(慘哉!慘哉!這位仁兄是不是戲路開始逐漸鎖定在熱血青年了?從追兇(Brick)可看出其熱血脈絡,最近蝙蝠俠裡頭的約翰布雷克警官更是。好了我又扯別的了)

 可真的了不起,也許沒有人比他還更要適合這個角色(即使在做單車特技時使用替身不少次)--血氣方剛、不畏萬難,他就是不知道為甚麼,有這種特別的氣質。


不過他這身造型可能會給人怪不習慣的。這位單車狂人偶爾語出:「我討厭那些法學院的老同學,後來都變得莫名其妙。我才不要像他們一樣。」緩緩流露出清高語氣,亦再三堅定他厭惡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去上班,影射資產階級的醜陋。


一切的鬧劇都起源於麥克夏儂(Michael Shannon)所飾演的窩囊廢警官,理當來說他可成為戲中之靈魂,因為他是黑白兩面中的黑,也幾乎很到位了,但很可惜就是搞得不痛不癢,開著汽車在紐約市上演追逐單車騎士的戲碼,簡直是舊瓶裝新酒,了無新意。

《超急快遞》很新穎的部分就是善用慢動作,以及採用城市平面模型顯現出單車騎士規劃路線的過程,在「速度與激情」所迸發的快感之中,頓時妙趣橫生。抽絲剝繭般的敘事方式,賦予了推理的風格,但很可惜當一切都真相大白時,劇情顯得扁扁平平...。

 
<p.s> 本片單車出現率幾乎為 99%,討厭單車的觀眾建議就別看了
<p.s.s>另外本片也有兩位很可人的美女,一位是韓裔美國人Jamie Chung,另一位是身材火辣的拉丁美女Dania Ramirez,但關於這兩位大概改天再介紹了!


6/29/2012

[影誌]2012臺北電影節-《這麼...遠,那麼近》(Distance)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清晨,營團地下鐵三線,共五列列車,發生沙林毒氣恐怖攻擊,發動攻擊者乃是新興教團奧姆真理教,該起事件造成多人受傷,十三人死亡。

在是枝裕和十一年前監督的作品《這麼...遠,那麼近》,該起恐怖攻擊事件的史實性色彩,被徹底的淡化了,不似村上春樹在《地下鐵事件》中,對事件背景一一建構,反而用隱晦的虛構手法敘事--事件時間?未明;慘案過程?沒有提;人物其來有自?不是;地點重建真實性?幾乎沒有。觀影者皆知,片中的故事背景不外乎影射著那一起事件,然而,攻擊方式轉換為引水道下毒,奪走百餘條人命。就在邪教信眾聚集的大本營--湖畔小屋,可見屋旁一片幽靜的湖水。

9/07/2011

[影誌]《戀愛離線中》(The Future)-疏離過後的甜蜜終結


“We’re 35 now ... by the time the cat dies, we’ll be 40 ... and 40 might as well be 50 ... and after that, spare change.” “Spare change?” “Less than a dollar—not enough to get anything you want …”

(「現在,我們是三十五歲。當貓死去時,我們就會變成四十歲..,然後四十歲就跟五十歲一樣。 之後,就跟零錢差不多了。」

「零錢?」

「而且還不到一塊錢--不足以去得到你想要的。」)



美國獨立製片女導米蘭達裘麗(Miranda July),總是給人一種素樸與古怪兼具的氣質(怪人一個就是了),六年前,自編自導自演第一部劇情長片《偶然與你相遇》(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以此驚詫影圈,獲得了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而在坎城則拿了金攝影機獎。

她,做劇場,又出獨立唱片和聲音裝置作品,在米蘭達裘麗個人的長片作品中,可以看到她營造出的的劇場效果,以及聲音藝術的應用。

《戀愛離線中》是美國獨立製片女導米蘭達裘麗(Miranda July)繼《偶然與你相遇》(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後的第二部長片,風格承襲長片處女作--怪誕卻俏皮,但比較不一樣的是,它更充滿了奇想與大膽。


《戀》係在講述同居的一對30多歲的情侶--蘇菲與傑森,兩人似乎都開始有了「前中年危機」,對生活與未來有著不安定感。就彼此的感情關係而言,縱使親密,但卻疏離如冰--有時,面對面相坐,兩人不發一語,專住打著電腦,任隨高科技產品支配生活的平衡,也難怪,氣氛倒是和諧非常。


有天,他們決定要領養一隻貓咪「爪爪」,來改變兩人的生活,並各自辭掉工作,做起自己想要的事--原本都宅在家工作的傑森,決定擔任環保志工,散播力抗全球暖化的訊息,在外頭挨家挨戶推銷樹苗;在舞蹈班當舞蹈老師的蘇菲,沒有工作以後,反而是宅在家,決心要一天編一隻舞,在一個月三十天內,完成為數三十支舞蹈,然後將它們上傳到YouTube,不過蘇菲總是靈感缺缺,成天在攝影機前擠破頭,想著舞要怎麼跳。

YouTube這一塊很簡潔的呈現出網路使用者的焦慮與偏執,即使大家都了解蘇菲是想藉由那媒介來曝光自己、建立起自信,但超過了限度,便不難不崩潰了。

又有一天,傑森向一名男人買回了一幅畫。畫的背後,寫著一組電話號碼。
蘇菲,最後撥了這支號碼..。

---------



《戀》與《偶》,有著已建立血緣連結般後的緊密與相似,後者從一個封閉社區的視點,觀看人與人之間在一個有限度的空間中,所具有的連結、親密、距離。每個人的故事平行、交錯,而片中的人際關係,就如掉落在車上的那一袋金魚--活生生的魚存在於無生命的塑膠袋裡,在行駛中的車頂上,看著生命中最後的風景晃過;人就是那活生生的魚,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不是隔閡,宛如隔著一層塑膠袋,而隨時都可觸及生命的終點,也象徵著關係的不穩定性...,隨時都可以破裂、毀滅。前者則將焦點放在封閉的同居住所,觀察一對情侶的生活、親密關係的化學變化,另外則放射性往外延伸,除了聚焦於情侶外,也著墨著兩人與外界的互動。兩部片都擺脫不了人際間的迴圈,不過《偶》較無《戀》那般殘酷,《戀》除了敘說一段關係的冷淡,也試圖見證一段關係的破滅。

這不禁讓我想到布希姬‧紀侯(Brigitte Giraud)的《愛情沒那麼美好》(L' amour Est Très Surestimé)--第一章《結束》(La fin de l'histoire):

「已經結束了,妳並不知道。他佇立在窗前,妳責怪他擋住陽光。事情如此這般開始。他的存在讓妳感到不自在,妳不再等他。晚上回到家,妳打開收音機,脫掉鞋子,心不在焉吻他,旋即沉默無語。....妳不知道你們怎麼走到這種地步,但妳不愛他了,妳想確定,百分之百確定,但是妳懷疑。」

正當蘇菲與傑森聽著Peggy Lee唱的《Where or When》[註1],兩人的愛情已走向末期,無救,這首歌卻像映像機般,播放著兩人共同的回憶。


另外,本片引發劇情產生劇變的那一幅畫,背後讓女主角撥出畫後的那組電話號碼的這舉動,跟《偶》片很相似,兩者的女主角都試圖與陌生人建立關係,無非表達出新人際關係的建立,總是充滿刺激與新奇,但當一段關係久了以後,是否也像《重慶森林》裡面金城武所談到的保鮮期有限?則給觀眾保留了思考空間。

與《偶》最不一樣的地方,是米蘭達裘麗為本片所注射的超現實奇想,在此就不詳提了。

最後,後現代式的未來解讀(時代?人際關係?),總是不確定性與不安,就像女主角所說的--無法足以得到想要的事物。是否也另一方面影射欲求不滿?


※評分 7 (滿分10)

---------

[註1] 本片配樂之一《Where or When》是由Richard Rodgers與Lorenz Hart兩人為音樂劇《娃娃從軍記》(Babes in Arms, 1937)所寫的歌曲,《戀愛離線中》所播放的版本,則是由美國爵士女歌手佩姬李(Peggy Lee)演唱。

歌詞:

It seems we stood and talked like this before 
we looked at each other in the same way then
But I can't remember where or when

The clothes you're wearing are the clothes you wore
The smile you are smiling you were smilimg then
But i can't remember where or when

Some things that happend for the first time, 
Seem to be happening again
Amd so it seems that we have met before 
and laughed before,and loved before 
But who knows where or when

Some things that happened for the first time
Seem to be happenin' again
And so it seems that we have met before
And laughed before, and loved before
But who knows where or when...





[註2]話說米蘭達裘麗(Miranda July)她也有拍過MV。
MV導演則是她丈夫Mike Mills。




金髮紅鞋(Blonde Redhead)-Top Ranking


[註3] 片中,小女孩被埋在土中,然後頭露在外面的這幕(晚上黑黑的其實看不清楚,其實也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被埋),與《浮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中David Bowie被埋的那幕好像啊..



1/18/2011

噩夢輓歌/迷上癮(Requiem for a Dream)

 


十大禁片的出處不知來自哪,但,總而言之,「噩夢輓歌」(又譯迷上癮or夢的安魂曲)名列十大禁片之八。


這讓人很意外,因為它一點也不血腥,性愛畫面甚是委婉,異色題材的呈現上也中規中矩,應該可以說是個噱頭吧?不過,墮落的過程卻顯得非常寫實,活生生的絕望以外也充滿警世價值。


看完以後都不敢碰減肥藥也沒膽碰毒品了,剪直是絕佳的反面教育題材。(因此這列為禁片還真是有點奇怪呢..)


繼導演Darren Aronofsky的第一步低成本長片「π 」(數字漩渦or死亡密碼)後,「噩夢輓歌」再度以成癮為主題,不同於數字漩渦的數學偏執狂,後者講的正是藥物與毒品成癮。也不同於Danny Boyle的猜火車(Transpotting),它沒有引人發笑的點,也不耍黑色幽默(如果Darren Aronofsky也變得跟擅長拍攝史詩戰爭或諸如血鑽石那類的寫實題材電影的導演Edward Zwick一樣,打哪天也跑去拍愛情喜劇片[註1]的話,這真是難以想像....。),而是見證著可以是真實發生於社會角落的各種事件--濫用減肥藥、販毒/吸毒的代價以及為毒癮而出賣肉體的墮落。




由Ellen Burstyn飾演的母親幾乎成了全片重心,她丈夫早亡且兒子因毒品成癮而離家,獨住在封閉的紐約布魯克林的社區裡,與老鄰居的親熱互動下卻更顯寂寞,最後選擇沉溺於電視機與勵志節目,節目上的主持人/觀眾機械式的歡呼、假惺惺的打氣又加上不斷沉溺於電視節目的婦人,帶給觀影者的感覺是有那麼些疲勞轟炸,劇中人相形之下是更加的不可自拔。幻想能光鮮亮麗的上電視節目,並且炫耀自己的亡夫與兒子,獲得那幾分鐘的「被人愛戴」的感覺,就可知道她在現實中是多麼孤獨了,最後走上濫用減肥藥的不歸路。


片中用了不少快速重複鏡頭,也是承襲自數字漩渦的剪接手法,跳接的注射毒品、吸食白粉、瞳孔放大等一連串的吸毒過程,張力與壓迫感極具,另外又巧妙的使用魚眼鏡頭,將人物的表情放大並扭曲。晃動的畫面有種不真實的意味,迴音與降低音高的音效也恰當的表達出人物的幻覺。

魚眼鏡頭扭曲人物表情,並且情態更顯焦慮

更不能忽略的就是攝影機對準人物的正面拍攝並且隨之移動,這在數字漩渦裡也有大量使用。


在人物正面拍攝並隨人物移動的鏡頭


實際的拍攝手法如上

  毒品與藥物成癮正是個主觀者迷、旁觀者清的狀態,陷入危險而不自知更是可悲,不幸中的有幸,就如受到法律制裁或者必須要面臨截肢的劇中兩個男角色,還知懊悔與流淚。徹底的不幸,就如深陷毒癮且願淪為性奴的女角,看不清自己是多麼墮落。母親接受了濫用減肥藥的代價,在這背後也顯示出了醫界的邪惡、自身缺乏智識、親子互動的缺乏、癡心妄想的愚蠢與現代都市的孤獨浮世繪。

片名:噩夢輓歌(迷上癮or夢的安魂曲)  Requiem for a Dream
國家:美國
語言:英文
年份:2000
編劇:Hubert Selby Jr. (原著作者), Hubert Selby Jr. (劇本)

獲獎紀錄:




預告片



[註1]此指愛情藥不藥(Love and Other Drugs),此篇發出時剛好熱映中。

1/01/2011

慾亂日誌(Diary of a Sex Addict):慾女的性愛大解放?


「我用性來尋找人人尋找的東西,就是認同、快樂、自尊、激情與愛。這和病理學有什麼關係?如果你要標籤我,請隨便,我不介意。」


性愛本就是自然之事,孔子在禮記裡也提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因此,這可以說是見怪不怪、基本生態而已。但,如果是一個無性不歡、放縱過度到已非常人而為的情況呢?無分男女,一般人可能會說這類人是「色情狂」、「色癮」、「病態」、「荒淫無度」,一個喜歡性愛甚至濫交的「女人」,則易被戲稱為「花癡」、「賤人」、「蕩婦」、「淫娃」(男人若依此而為,倒就不會那麼容易貼上這方向的標籤,真是「男女大不同」。然而這是題外話。)


「慾亂日誌」講的就是這麼一個無性不歡的女子,這部片由法國作家Valérie Tasso的半自傳同名小說所改編。年輕貌美的Valére(下文直接稱為「小薇」)在青春期有了初體驗後,便深深投入了與各種不同男人之間的性愛遊戲,似乎人生一旦少了肉體的歡愉,便不再完整。電影一開始有著輪替的性愛畫面,幾乎快成了三級片,實際上,也只是充其量用那大量的性愛鏡頭,交代出女主角這個人的生活面面觀--她除了是一個美麗迷人的上班女郎、家裡養了一隻波斯貓、有一個疼愛她的奶奶以及非常要好的女性朋友以外,她也是一個嗜性成癮的女子,與非常多不同的男性做過愛。







然而,我最喜歡的情節,是小薇與奶奶的每一段對手戲。





雖然自己的乖孫女浮沉於波濤慾海,依偎於數個不同男人的臂彎,但是這個阿嬤反倒鼓勵自己的孫女要「盡情享受人生」,並且建議她寫日記,將自己的感受寫在那個本子裡。一般的祖母,恐怕早就把這樣的孫女「掃地出門」吧。在小薇的世界裡,真正了解她的,只有她的祖母。當老人家安逸的在小薇眼前死去,女主角後來說道:「真正了解我的人已經不在了!」 這又是何等悲傷呢?絲摩格看到這裡實在是好想哭....。


喜歡享受性愛並不是錯,小薇也選擇了盡情揮灑自己的青春,但是,話又說回來,祖母的那一句「盡情享受人生」 是否是在表示「嘗試與各種不同的男人享受肉體的歡愉」才是真正的在「享受人生」?



小薇後來遇到了真愛,她也因此改掉了濫交了偏好,全心全意的投入戀情,就算情人沒有辦法在性愛上完全的滿足她,曾經無性不歡的小薇也可以徹底包容之。然而,原本以為萬事皆可如願美滿時,事實卻沒有想像的那樣美好,完美情人的真面目,竟會醜陋無比,最後小薇不得不「逃」出這段戀情,悲慘非常。一段挫敗的感情,徹底的打擊了她,「身體彷彿枯乾了」,絕望的心境,除了可使一個女人形容枯槁外,陰戶也可以是死的。

經過了數個月的療傷,「乾枯了數個月的身體再度恢復成以往」,走出情傷後的小薇,彷彿重獲新生,面色圓潤,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選擇下海去當妓女。



小薇下海的理由不是為了還債、養家活口或者是技能不足導致無法正常就業,反而是想要享受性愛,且「妓女」是個可以跟無數男人做愛的職業。有此良機,何樂而不為?這是她一開始的想法。女性知己極力勸退之,小薇卻執迷不悟,直到遇上了惡客,一再被重度傷害,加上逐漸看清自己被男人玩弄的事實後,她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甚麼。


小薇代表的是性的解放、女性的獨立自主、奮力脫離男性的宰制(縱使下海、進入了受陽具支配的迴圈,但她後來到底是掙脫了),她終究懂得要如何愛惜自己的身體與生命,相信不少女性看到這段後,會像我一樣很感動吧。


「慾亂日誌」敘述了一名女子獨立成長的故事,故事結尾也回到了祖母所說的那句「盡情享受人生」--到底要怎樣才可以「盡情享受人生」?與無數的男性做愛嗎?


女主角在最後已經得出了答案。





片名:慾亂日誌(Diary of a Sex Addict;西文片名「Diario de una ninfómana」)
國家:西班牙
年份:2008
語言:法文、西文
導演:Christian Molina
編劇:Cuca Canals (改編), Valérie Tasso (原著)

上映日期:
2010/12/31

絲摩格評價:★★★★


<P.S>標題純粹是吸睛用,筆者認為最貼切的標題是「慾亂日誌(Diary of a Sex Addict):妙齡女郎的獨立成長之路」,但這樣看起來實在是有點俗...

11/09/2010

【金馬影展】《三個傻瓜》(3 idiots):讓人笑到噴飯還不夠...

雜 | Miranda(Smog)

導師藍丘即將開示,聽講者請盡速入座,藍丘將會指引各位一條邁向光明之路。

是要去聽道?不,這不是講道,不是傳播福音,導師藍丘是要教導大家最平易近人但卻最能深入人心的幾個道理--


「你不該去追求成功,而是該追求卓越,最後,成功自己就會找上你。」

「你們都陷入比賽中,就算你是第一,這種方式又有什麼用?你的知識會增長嗎?不會,增長的只有壓力。這裡是大學,不是高壓鍋……。」


觀看將近三個小時的《三個傻瓜》,我彷彿上了一門相當有意義的課,這門課教導大家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學習」、如何去「追求真正的理想」。無論觀眾是學生、老師或者是非教育界人士,年紀處於少年、青年、壯年或老年街段,都很適合觀看《三個傻瓜》,片中道理乃是終身受用,畢竟,人無時不刻都在學習。當我們還在校(尤其是國中、高中階段)就讀時,最容易被灌輸的意識就是「競爭、好名次、絕對不能輸」,成績落後的學生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要不然就是不被導師重視、不被學校注意。讀書是為了唸出好成績、排名要前面,以後能夠考上好學校。就連出了社會,都要繼續競爭下去,體制難破。

不談出社會以後的事,只講作為學生的身分--學生在就學階段,究竟聽了多少老師的「勉勵話」?然而那些勉勵大多是在「成績」,無關課業的東西就暫且擺一邊,這是最常見的情況,畢竟教師本身也要算業績。讀書的意義,變得狹隘,書本的知識變成是要拿去背誦,然後被利用於考場上。

就如同片中的這句話:「一出生就有人告訴我們,生活是場賽跑,不跑快點就會慘遭蹂躪,哪怕是出生,我們都得和3億個精子賽跑。」



雜 | Miranda(Smog) 

《三個傻瓜》將故事帶到了大學校園。在印度,這個全國人口數排名世界第二的國家,高材生比比皆是,彼此競爭相當激烈,全國自殺率也非常的高。電影從一個飛機上的乘客開始敘述起。這個乘客接到了一通電話,這通電話告訴他搜尋已久的人終於找到,結果他不惜讓飛機「迫降」,也要下機去尋找這個「搜尋已久最後終於被找到」的人。

他連絡了當年的大學死黨,一起去找這個竟然可以讓飛機迫降的重要人物--也就是他們當年的換帖兄弟(同時也是他們的生命中的貴人)。

這個人物,叫作藍丘(Rancho),當年在「帝國理工學院(ICE)」是一個特立獨行的高材生,敢跟魔鬼院長對立、斥責教育體系的死板與僵化,搞到院長後來不得不報復他。兩個同學--Raju與Farhan,看到藍丘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並將他視為偶像、追隨之,卻也萬萬沒想到藍丘因此影響了他們的一生。拼命死讀書、非得要考第一名不可的「無聲火」(此角色片中綽號來由請看正片....,在此不揭曉答案),遇上了那麼獨特的藍丘,將他視為死對頭。院長的二千金Pia即將嫁給一個有錢公子哥,然而藍丘戳破了那個公子哥膚淺的一面,同時也點出了上流社會的醜惡。印度愛情歌舞劇這時候是一定要來一下的,藍丘與二千金在高歌浪漫愛情的時候,畫面喜用明度甚高的色調與強烈的對比,這種典型手法對於熟悉印度歌舞片的觀眾而言,並不陌生。每一幕的歌舞不僅賞心悅目,搞笑功力也是一流。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三》結合了搞笑、歌舞、勵志、親情、友情與教育反思,能讓觀眾在歡笑到岔氣時,下一分鐘卻有所感動。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雨中深情的勁歌熱舞.. 

雜 | Miranda(Smog) 
魔鬼院長「病毒」 

藍丘不只教導大家何謂「學習的意義」,同時也鼓勵大家「就興趣去做你喜歡做的事情」,連魔鬼院長「病毒」(片中綽號Virus,就因為名字叫做「Viru Sahastrabudhhe」...但是相當之貼切!)也領悟了箇中道理!


雜 | Miranda(Smog)

飾演藍丘的寶萊塢型男Aamir Khan(阿米爾罕)曾經演出「心中的小星星」(Like Stars on Earth)裡的美術老師,這次演出大學生(阿米爾罕是五十四年次),坦白講也必須要有娃娃臉的能耐..。他的《寶萊塢記憶拼圖》(Ghajini)同樣也是去年金馬影展的熱門片之一,不僅能歌善舞、極能搞笑,演起動作戲也是很賣力,相當之推薦!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

片名:三個傻瓜(3 idiots)
年份:2009
導演:Rajkumar Hirani
編劇:Vidhu Vinod Chopra
(改編自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Five Point Someone))
演員:Aamir Khan、Kareena Kapoor、Sharman Joshi、Madhavan、Boman Irani
國家:印度
語言:烏爾都語、印地語、英語
片長:160分
獲獎:
2010 Filmfare Awards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

金馬影展場次:

2010/11/06
10:20
新光影城 2 廳

2010/11/09
18:40
新光影城 2 廳

2010/11/15
15:20
新光影城 2 廳



絲摩格評價:






片中精華搶先看--藍丘開示




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