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2010s.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2010s. Show all posts

6/25/2013

[影誌]《激愛543》(Movie 43)

《激情543》(43)乃是一部集結十三位導演、多達三十位編劇、A咖演員亦有數十來位。儘管導演多到我已懶惰到不大想探知來歷,但只要在大銀幕上看到那幾張熟悉的臉孔,就會深深感受到《激情543》的威力。我所謂的威力,其實也不過就是把好幾個享譽影壇、奧斯卡金像獎、東尼獎等各個戲精集合在一起然後令觀眾眼睛為之一亮的威力,至於這種A咖威力與能夠帶來多少令人驚艷的笑料的編劇實力,其實是八竿子打不著的。

坦言之,直到現今,既然都要下筆了,我依然不斷地捫心自問,我內心深處對這片最真誠的感受為何。我欲透過邊寫邊思考的方式,來釐清最終的一個答案。

電影一開始,出現了丹尼斯奎德所飾演的暴走獨立編導,向一個電影製片毛遂自薦,隨之他那幾段「嘔心瀝血」的短片也陸續出現在大銀幕上,等於向觀眾同步告知丹尼斯奎德向製片所描述的劇本。

第一段故事《The Catch》--凱特溫斯蕾飾演一位女強人,與休傑克曼所飾演的男白領進行盲目約會(Blind Date)。女強人於餐桌前定神一看眼前的男士,瞧見他的喉結乍看下簡直就是男性的....

睪丸。

此片就由此低級笑料開門見山,那個怪裡怪氣的喉結讓人著實摸不著頭緒,不知道編劇要表達甚麼。也許有人想說那喉結沾上白色汁液很有看頭,實際上我會說那簡直智障到極點。


第二段故事--《Homeschooled》--娜歐蜜華茲與李佛薛伯這對現實中的佳偶飾演一對夫妻,於家中自行管教自己的獨生子並讓其於家中自學。當這對夫妻對到家中作客的新鄰居描述著兩人的教育方式時,新鄰居不禁目瞪口呆.....。

這段其實還蠻有意思,十足展露出人性扭曲、變態的一面,就請各位看倌自己去感受了。


第三段故事--《The Proposition》--安娜法瑞絲與克里斯佩瑞特飾演一對情侶。有一天,女孩對她的伴侶提出了令人錯愕的要求....。

也就是,把糞便大在她姣好的肉體上。

噯,這是何等狂野的要求呢?但隨著故事的進行,眼看是越來越荒謬了,最終,達到了一種無厘頭的境地。

第四段故事--《Veronica》--薇若妮卡(愛瑪史東飾)有一天跑到了久未見面的情人尼爾(基倫考克金飾)所打工的超市。恍若社會邊緣人的兩人,在收銀台的麥克風旁談情說愛....。

不明白重點何在。不明白重點何在。何人可向我述其中的重點何在?

第五段故事--《iBabe》-- 一家科技公司正開著會,對日前剛推出不久的產品「iBabe」所造成的使用問題進行討論....。

「iBabe」宛若充氣娃娃,娃娃身上有隨身聽裝置,實在不知這愚蠢的發明是要做甚麼。但若要額外解讀,我會說這十足表態出了科技無用論的觀點。


第六段故事--《Super Hero Speed Dating》-- 假羅賓、假蝙蝠俠、假神力女超人、假超人、假謎天大聖、假企鵝在餐廳裡不知道在做甚麼...。不明白重點何在。不明白重點何在。何人可向我述其中的重點何在?



第七段故事--《Machine Kids》-- 一部奇怪的廣告,描述一個類似家扶基金會的機構所發布的廣告,該廣告的宗旨是要保護那些機器內的孩子..唉不知道甚麼鬼就是了。這可能連重點都沒有吧。

第八段故事--《Middleschool Date》-- 一個國中少女在同齡男友家約會,突然驚覺自己的初經到來,不僅自己渾然不知所措,還把小男友與一旁的哥哥都給嚇壞了....。

當中可見到《特攻聯盟》(Kick-ass)裡的超殺女(Chloë Grace Moretz)與紅霧俠(Christopher Mintz-Plasse)的逗趣對手戲。這一段也是很有意思的,平易近人地流露出青少年那種介於清純與複雜的心思。

第九段故事--《Tampax》-- 瘋狂的衛生棉廣告。內有美女與令人不敢恭維的海中生物。

第十段故事--《Happy Birthday》-- 該短片又可名為「奪命金」了。相關之關鍵字為--蠢男、金子與嘴賤小矮人,大銀幕上演著短暫卻瘋狂的跨人種搏鬥。


第十一段故事--《Truth or Dare》-- 愛蜜莉(荷莉貝瑞飾演)欲透過網路交友尋覓真愛。直到見得廬山真面目時,她決定要玩起「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給眼前男子一個殘酷的考驗。立意不錯,但大冒險玩到最後又走向了慘不忍睹的境地,惡趣味的尺度沒有拿捏得好。

第十二段故事--《Victory's Glory》-- 在黑人籃球隊伍與白人籃球隊伍準備要展開廝殺潛,黑人教練對黑人球員們作出信心喊話。這一段也有可看之處,編導透過情境音樂的響起(黑人少年開始講起夢幻的言語)與情境音樂的停止(黑人教練將少年們拉回現實),試圖將對話裡的幽默感染給觀眾。

第十三段故事--《Beezel》一隻公貓與自己的男主人異常親近,惹得妻子大為光火。不知不覺中,公貓與該女子間的生死對決即將開始...。


這一段氣氛輕鬆、帶點可愛,但在帶點可愛當中又儼然是變調的惡趣味,且放在壓軸,也可以說是個失敗的結束,這個段落寧可放在休傑克曼的睪丸喉結篇之後還比較適合。

 眉批:....唉。















4/09/2013

[影誌]《謊言的烙印》(The Hunt, 2012)


繼本片導演Thomas Vinterberg將近十五年前的作品《那一個晚上》(Festen,不過本人比較喜歡對岸的翻譯「家宴」,儘管有點俗氣,但..就是這樣了!),帶著一氣呵成的氣勢足以令人嘆為觀止,將近十五年後的《謊言的烙印》(原文片名Jagten,英文片名是The Hunt,直接翻過來是指「狩獵」、「打獵」之意)則以同樣的氣燄,問鼎金棕櫚。

11/22/2012

[影誌]《純情漫畫》(Hello, schoolgirl)

原初

一如新生初來乍到,從零到一,在不可莫測的時空裡,從虛無變化為有形,然後,於母體裡轉動著生命之輪。

人與人間的戀情,也是從零開始的吧,就在那玄妙的時空中的某一點,迸發出了火花。你說不清其中的理由,看不穿綿綿情意裡頭的奧義。而大部分的人,總是會說:「愛就是愛上了吧。」亦有特定的知識份子群,搬出了經由科學研究所得出的結果,為天下紅塵間的男男女女(可拆開再組合為男男、女女、男女)的七情六慾,找出一個基於生物性的根源,信者恆信。

而,我會說,愛情的初生,落在無意間。

9/11/2012

[影誌]《大武生》(My Kingdom)


精於作曲、引領校園民謠的才子高曉松,儘管曾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就科班出身這點而言,他在電影這塊領域上,卻似乎未見其功力。可以說,《大武生》挺著氣勢非凡的姿態,試圖再現前輩代表作--諸如《霸王別姬》或是不久前的《梅蘭芳》所奠定的份量,但,很不巧的,失敗的透徹。

韓庚與吳尊搭配的二少組合,該說是敗筆?也不至於,畢竟有個廣大市場考量,且以偶像行銷來看,這太成功了,但讓這兩個傢伙演武生?先說造型就很有問題了,民國初年哪有人梳那種頭?看起來像是兩位仁兄誤闖時空,重返20、30年代的上海。另外,吳尊演起來像在硬背台詞,看他演戲可以說是個另類的體驗;而韓庚倒是略勝一籌,有收有放,一開始靦腆低調,相較於吳尊一角那一脈相承的闊綽、高昂,乍似一明一晦,而後來狂起來,給人一種一發不可收拾之感,但跟大S莫名其妙的愛來愛去,令人為之詬病,外加最後那場不到一分鐘的床戲,創造了十足軟弱的高潮。偶像?唉,最討厭偶像了!要脫就脫全部,還是學學麥可法斯賓達(Michael Fassibender)吧。


《大武生》裡還有另外一個驚奇的現象,便是劉謙的演出。


任何人看到此人初登場時,總該納悶為何第一句台詞不是「見證奇蹟的時刻!」??當然了,這並不代表專業魔術師沒本事參與電影演出,但工作不是只有背台詞而已啊。此外,刻意營造的大S、韓庚與劉謙之三角關係也讓人莞爾。關於劉謙的五四三也懶得再說了。


這是兩人合體的最新專輯封面嗎

最後,戲子比武這回事,還是頭一回聽聞。

新鮮歸新鮮,但電影製作人還是太自以為是了。

5/30/2012

[影誌]2012臺北電影節-《做愛後,我們談情》(Nuit #1)


片頭,許多衣著繽紛的男男女女,浸入迷幻的音符神遊太虛,就在那狂亂的舞池上燥熱的汗水正淋漓。


如果,用巴爾札克那套將人依特屬性質編排分類的模式,來檢視正所謂狂歡派對上的種種,可將流動於那空間的人們,區分成「只想去跳舞的那類人」、「純粹去跟朋友玩且沒有特殊目的」、「打算認識新朋友,拓展人際」、「就只是想去那兒跳舞喝酒聊天,及時行樂」、「想把妹、釣男人(以交往關係為目的/以進行一夜情為目的)」...。也許也許,還有很多種,就一般人的認知(=我的認知),頂多就如上那幾類。


而在《做愛後,我們談情》裡,便有一對男女,憑著當下感官的解放、費洛蒙的散發,在舞池上相遇,又,隨著那來自肉體深處隱隱滾動的飢渴,很自然的抵達了他們的下一站-- 在破爛的公寓裡,做愛。


片中的性愛戲占的份量極重,男主角Dimitri Storoge與女主角Catherine de Léan使盡全力,上演一段真槍實戰般的「魚水交歡」。這一對陌生人間的裸裎相見,賦予了畫面野性與沉淪,無論是那色調的昏暗、床頭的呻吟、體液的交錯。而後,就在那激情過後,淫蕩間的躁動瞬然止息,緊接著是沉靜,就如女主角對著蓮蓬頭沖澡、男主角躺在床上小眠。又眼看著這一夜情好似要畫上了句點,鏡頭跟著女主角準備離去,以一種不告而別的姿態。

但,還沒有結束。女子又留了下來,違逆了一夜情本該遵循的規則,兩人開始進一步交心、對話。此時,性愛已不是影片中最重要的元素,最重要的,反而是那對男女間各自對人生的表述、對感情的觀點交鋒,以及對生活所把持的態度之展露。不到幾個小時,他們從一對陌生人,進展到打破彼此各相互為陌生人的關係,不過,中間出現了誤解與衝突,這使人性更為的真實。


儘管如此,儘管那一連串的反信仰、反社會、對墮落的追尋、犬儒式的處事宣言,凸顯出這兩個要角的個性,但,這並沒有讓《做愛後,我們談情》充滿哲理般的玄妙,足夠讓人一再回味。雙方各自的獨白,太冗長、太細碎,即使聽的一方,偶爾對著說的那人插了幾句話,也難以彌補空洞。

開放式的結局以「回歸現實」作結,開放式的處理不至於到「恰到好處」,但也沒有到「不上不下」,僅能說是平淡,卻有個性。




  • 導演安艾蒙(Anne Émond)
  • 資訊2011 / 加拿大 / 35mm / Color / 91'  
  • 參展經驗
    • 2011 多倫多影展 / 釜山影展
      2012 加拿大金尼獎最佳新導演獎



5/17/2012

[影誌]《逆轉人生》(Intouchables): 狂與喜的律動


一人的一輩子裡,究竟可以與多少人的生命交會? 恐是數不清的,但常有的,是由親近而疏遠、持續保持著疏遠,或者,從疏遠的關係中淡化為零。連處於「親密關係」中的彼此,本該靈魂相交的,不然何以親密?但卻有可能進入無話可談的、連雙向對話都不肯,且視對方為「眼中釘」的境界。

所以,一人的一輩子裡,除了可能與不少人的生命交會,是否還有可能遇到幾個知音?

是有可能的,但總是不多。


而在《逆轉人生》(Intouchables)裡,那四肢癱瘓的「殘障富翁」菲利浦,遇到了貧困的黑人少年迪斯,兩人在出身上截然不同,就連思想、價值觀都大相逕庭,然而,兩人的心境到底是相似的--在富翁的心裡面,尚存著如烈焰般的熱情,即使表面看不出他的放蕩不羈,但,自從與貧民出身的黑人迪斯交會後,他的狂與喜,因此而釋放了;迪斯則是個純粹的熱愛生活的人,喜怒哀樂全寫在臉上,不怎麼隱藏,對喜歡的事物懂得追求,而對於討厭的事物,則會試圖去改變之。當難題來臨時,他是逆來順受的,對於照顧「殘障富翁」這般繁重且非人般的工作(除了搬動、推輪椅、餵吃飯,這些一般人都還有可能願意做的事情外,還包括穿絲襪、灌腸、洗澡、擦屁股...),從一開始反對到後來的承擔,從影片上看來,似乎沒有經過多久的時間。

影片另外還特別鋪陳了兩人對於聽音樂的喜好差別。迪斯是不大懂得菲利浦所聽的東西,那些似乎屬於另外一種階層的音樂--古典樂,且他還用一種全然門外漢的角度討喜的說:「我當然聽過那個,就是那個廣告音樂嘛。」、「(現場正演奏大黃蜂) 湯姆與傑瑞(Tom and Jerry)!」...,甚至連富翁帶迪斯去聽歌劇,他還可以大肆的拿歌劇演員所穿的服裝來大開玩笑一番(雖然看起來是挺好笑的-- 一顆突兀又充滿戲劇化的樹),還當場捧腹大笑,一般的固執老人,可能早顏面盡失了吧,不過菲利浦懂得迪斯的幽默,他懂得當中的奇妙,儘管兩人對於某些事情的觀點有別。不少人因與他人喜好、觀點不同,而沒了交集,但在這一老一少身上,這種事情是幾乎沒有的。迪斯喜歡迪斯可(迪斯and迪斯可..),而菲利浦卻也剛好對這樂種一竅不通。「甚麼?!你不知道庫爾夥伴(Kool & the Gangs)?!真的還假的?」正當迪斯對此感到震驚時,老神在在的菲利浦則帶領他去領略自己喜歡聽的音樂。到後來,迪斯也分享了自己所鍾愛的歌曲(還大秀一段舞)。這點是叫人驚喜的。

全片流暢,帶給人溫暖舒服的感覺,在鏡頭帶出平穩的風格外,兩位要角的青春心境,給劇情注入了奔放與熱情。


不過,我還是有兩點疑問的--

首先,是黑人少年的出身背景,僅粗略帶過,沒有辦法讓人確實了解他所陷入的困境,與後來接二連三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

第二點,片中白人為富有權貴,即使他有缺陷、原本生活枯燥無味,他還是個不愁吃穿的有錢人,其所聆聽的古典樂,象徵了高人一等的階級(這算是很膚淺的表達,但普世皆通,不然臺北愛樂不會那麼喜歡播房地產廣告),而片中黑人則是低層出身,他的喜好(如迪斯可)被影射為所謂的低俗與平民。

不過我敢說,這種subtext般的弦外之音,不會引起甚麼軒然大波的... 因為《逆轉人生》很平實,貼近人們的生活,使得大部分的人們在觀影的過程中,接納了這種象徵階層差異的表現方式。

另外,影片中那呈現出來的階層,是靜止的,沒有流動,沒有變化。

富翁的錢,看起來不會變少,而黑人少年的錢,看起來也不會變多。












4/25/2012

[影誌]《金盞花大酒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異國迷情之「我愛印度」


對某種人來說,印度,這趟旅程,有如時光機,藉之重返失去的青春。對某種人來說,這趟旅程,是彌補過去的缺口與真空,再去嘗試生命中的「第一次」。對某種人來說,這趟旅程,是落葉歸根,走回人生的初衷。對某種人來說,這趟旅程,是認清自己的所欲,並再給自己一個選擇。對某種人來說,這趟旅程,是脫胎換骨。

這七個皆來自英國的退休銀髮族,有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分,他們的共通點,乃是踏上旅途,前往異國迷情般的印度,在經歷了數十載的人生後,再度找尋新方向。



4/12/2012

[影誌]《棄城 Z108》:鹹濕濕活屍

版主對錢人豪先前的作品,僅熟知《混混天團》(同樣也是因緣際會下觀賞該片特映,也同樣是在看完後,不知該作何感想....),這號稱台灣影史上第一部活屍片(活屍與僵屍應該沒有甚麼差別吧,所以台灣早就拍過啦,不過近幾年追著西方的風格與內涵,硬要拍得如喬治羅密歐(George A. Romero)那般<<當然不是說拿來抄...,畢竟大多歐美活屍片都受喬治羅密歐的影響>>,可以說《棄城》是台灣第一),資金主要是靠網友集資,說到預算,根據導演所說,還不到一千萬,這看起來不時得要動用龐大陣仗的臨演、精細的化妝術與特效,這預算少得可憐;另外,錢導也強調多次關於輔導金的問題 (在電影裡頭,也無厘頭的把輔導金拿來打嘴砲,連某個特以藝術手法拍片的未具名導演也中槍,不用說也知道是誰....),反正,政府也是很吝嗇的,近年號稱主打文創與推行台灣國片,實際上那些資助永遠都不夠,反而將許多錢拿去蓋毫無用處的蚊子館....。



《棄城》的劇情,大概可以用簡單幾句話帶過,就是:「活屍入城,城內淪陷,如末日臨」,在這主線當中,又穿插了一段令人很匪夷所思的--「美女逃難,卻落入變態人類之手。」

2/24/2012

[影誌]《大藝術家》(The Artist):無聲勝有聲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二十一世紀,全球電影工業憑藉科技的進步,電影面目漸脫胎換骨,呈現出來的畫面無非是要浩大、要廣瀚、要眩目不可,那些嗅覺靈敏的、對「新時代的味道」早已發覺,且習慣了它的新新人類,這種任科技牽著電影走的現象,或許見怪不怪,甚至養大了他們的胃口。而對於走過數十載的那群人,這種轉變,恐在第一時間讓他們有種「劉姥姥進大觀園」之感。

黑白默片,早已是上世紀的陳年往事。當電影還是啞巴時,啞巴畢竟少了言語,只管將所有精力全貫注於肢體藝術與劇情張力間的緊密連結,帶出歡喜或哀愁。過了那麼長的一段時間,這個本該屬於上一個時代的印記,卻神奇地復活。一開始總會擔心這種性質的電影是否太文藝,且以默片面目示人總有距離感,對吃慣了現代電影端出來的大餐的大多數人,突然要看間幕的文字提示,不知是否吃力。

11/07/2011

[影誌]《鐘點戰》(In Time):「不要浪費我的時間。」


二十一世紀末,人類活到二十五歲就不會再變老(該項科技的來龍去脈再電影裡頭毫無交代,大概也沒甚麼交代的餘地了,交代太多也會產生失焦效果,一不小心步上《創‧光速戰記》的後塵,乾脆不要比較好),每個人一輩子都會擁有年輕的容貌,跟吸血鬼長生不老的道理很類似,巨大差別就是,人會因時間不夠而面臨死亡。

在這裡,「時間」成為了貨幣,人類必須要靠努力工作來賺取時間,如此的脈絡下,電影將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模式搬了過去(當然資本主義是個複雜的學問,全世界並沒有最純粹的資本主義,在這裡只應用其概念),「時間」,在這時空裡就是金錢,也象徵著權力。時間可以買賣、可以借貸甚至也可以偷搶,另外,財不露白的道理,也彰顯在這時空--擁有幾百、幾千年的時間而活的人,被視為「富人」、「巨富」,但生命安危也常遭受威脅,不得不花錢雇幾個保鑣來保護自己。


人性的渴望、貪婪、不滿、自負等醜陋面目也在「鐘點戰」裡表露無疑。男女主角所秉持的價值觀,乃是以破壞著當下的體制為意志,也有種「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的霸氣。


只能說,這題材相當的有意思,也讓人想起了「Logan's Run」(攔截時空禁區),只可惜綜觀劇情處理手法,太浪費主題的精妙性。

(以下有雷)


男主角Will Salas,出身貧民窟,為了生存,他辛勤的工作,就像其他人一樣,然而,有一天,Will在酒吧裡目睹到了富翁(不是指錢多,而是指擁有非常多時間)Henry Hamilton被一幫派要脅交出時間(等同交出性命),出於正義感,Will救了Henry一命,而富翁也將身上的時間幾乎全都給了Will,最後,投河自盡。

Will這突如其來的「一夜致富」,讓「時間警察」(Time Keeper,Cillian Murphy飾)盯上了他,往後的劇情,全都始於這位時間警察莫名其妙的狂盯,完全沒有證據,毒樹果理論在這裡毫無意義,坦白講根本就不知道他是幹嘛的,號稱為維護體制完整性,實際上根本就是無厘頭的一個傢伙...。而Will與富家女Sylvia Weis的瘋狂行徑,雖然還說得過去(一個是因為母親之死而欲反叛體制,另一個是因在家悶太久而想造反),可是還是有七八分的莫名奇妙,剩下的都是打俊男美女牌的娛樂效果而已。




Cillian Murphy這角色雖然亦正亦邪、讓人摸不著頭緒,號稱時間守門人、體制完整性的維護者,但他大部分都在做似乎沒有意義的「追殺」...。我很喜歡Cillian Murphy,但不禁感到這角色有點浪費了他。與男女主角之間的「衝突」,可以說是基於理念的差異(一方是維護體制,另外一方是欲破壞體制),但有不少環節極空洞,讓對立的兩方,就只是為追殺而追殺,為逃命而逃命。


Alex Pettyfer飾演「盜時幫」幫主,但戲份除了少得可憐外,份量極微薄,好像沒有他也沒差。


Olivia Wilde的戲份雖然也很少,可是演出到位,與Justin Timberlake跑向彼此的那一幕很有意思,這個角色也是點燃男主角反叛鬥志的關鍵,重要性簡直比女主角Amanda Seyfried還強..。


Matt Bomer飾演將時間贈與主角的富翁,戲分亦少,但也是劇情的主鍵,與Justin在深夜的廢棄建築物裡的對手戲中,有種恍若隔世的氣氛。最後墜河那幕相當有力,只可惜沒甚麼震撼人心的背景音效。


Amanda Seyfried所飾演的富家女,角色個性強烈,叛逆得很到位,不過充其量以打美女牌的戲劇設定來看,她終究還是被框住了,剩下來根本都是在跟男主角卿卿我我(當然一開始是眉來眼去啦),幾乎要變閃死人不償命的愛情電影了。





簡單的個人總結就是,《鐘點戰》完全強打俊男美女牌,養眼到了極點,題材又很奇妙,只不過簡直浪費了它。

最後,套句一句電影台詞--

「Don't waste my time.」

Before watching this film, you'd better consider it. If you love fancy faces, it's the best option.


-------

評分:5 (滿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