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法國導演.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法國導演. Show all posts

4/29/2025

[影誌]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 十四年前,十四年後

 


  人的想法,在時間流逝之間,跟隨著際遇、環境而改變,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十四年前,筆者撰寫了《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的影評。坦白講,那時的我,對這部電影有點不屑,因此,我寫的內容充滿著挑剔、失望與質疑。

  十四年間,我其實有在關注這部電影,也默默重新刷了幾遍,思考上也漸漸變得比較沒那麼尖銳了。

  十四年後,我對《巴黎小情人》想要呈現的愛情觀點有更多更多的想法,裡頭有幾首配樂也很值得一提,此片蘊含的新浪潮精神也讓我的感激之心油然而生。因此,我誠摯地將我的思緒重新整理一番,並補充了這部片有關的音樂與詩文,及精華台詞。

  最後,十四年前我下的標題為「破碎的新浪潮餘韻」,十四年後來看,也的確如此。「巴黎小情人」一直想捕捉60、70年代法國新浪潮的精神,然而呈現出來的面貌還是差強人意了,也難怪十四年前的我一直暴走狂酸此片。然而,現在的我,有著一顆「寬容的心」‧‧‧‧‧‧,加上我察覺這十年多以來的電影,多半不是空洞就是缺乏了什麼‧‧‧‧‧‧。

  時代的進步,不代表精神的進步。

  「巴黎小情人」那破碎的新浪潮餘韻,反而讓人懷舊、讓人思念起諸如高達等流的新浪潮作品帶給後人的餘波。

  加上,如今已經很難遇到像是路易卡瑞與蕾雅瑟度這種氣質的演員了,將他們倆人放在這如此美麗、饒富詩意的電影,應該要帶有感恩的心才對--我會對十四年前的我如是說。哈。









1/08/2011

我女朋友的男朋友(L'ami de mon amie)

我女朋友的男朋友(L'ami de mon amie),是侯麥的「喜劇與諺語」系列中的最後一部。安東尼奧尼的疏離三部曲我也是從最後一部曲開始看,「喜劇與諺語」亦是脫離不了這種命運,連「六個道德故事系列」我也竟是從第三部慕德之夜看起。總之,凡是一系列的作品,我很少拘泥於順序,雖謂之系列,總有其道理。(以上乃是表示,以後凡是要談系列作品,諸如侯麥或安東尼奧尼,我都不會照順序)

好吧,姑且不管當中那瑣碎的觀影習慣,必須得說,「我女朋友的男朋友」就像針對男女關係做了相當真誠的對照,就算劇情所呈現出來的模式與一些都會兩性故事(戲劇&真實)如出一轍--互換伴侶、姊妹淘共用同個男人以及男女關係間微妙的化學變化....),然而,經過侯麥之手,再俗套的故事也可以精妙連連。


「我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電影開頭便出現了這麼一句話,有意無意間表達了現代關係的複雜,同時也會不禁令人做了字面「邏輯」上的推論--我朋友的男友,有沒有可能成為我的男友?


正確答案是--


當然有可能。





Blanche是個精明幹練的文官,自己獨自居住在郊區的一間偌大的公寓,單身,沒有男友,直到結識了大學快要畢業的Lea,兩人感情融洽,成了無話不談的姊妹淘,偶然也認識了Lea的男友Fabian以及大家的共同朋友Alexandre,男女關係在這時,也開始像在做實驗般的正式檢驗--A與B是一對戀人,B的好友C暗戀D,然而當B遠行度假期間,A與C的關係卻變得親密又奇異。後來回來的B,要怎麼發展接下來的關係?舊情依舊?還是發展新戀情?原先已發展親密關係的A與C,又該如何面對這勢必要面對的局面?

(A是Fabian,B是Lea,C是Blanche,D則是Alexandre)




關乎戀愛的命題,其實一點都不單純,複雜的關係也可以看出人心與愛情的真相,包括對舊人的倦怠、不契合的情侶、偷情、罪惡感、欺騙、做假、友情的考驗以及感情之歸宿的自知(在某方面也是一種自私,名義上的女友到後來才發現根本就不適合自己,女友的好友才是最終的歸宿)。「我女朋友的男朋友」的步調儘管與其他侯麥的電影一樣是緩慢、筆觸(侯麥大師的作品在無意間也成了我的「書」)犀利又俐落,然而,那如同做實驗般的見證男女關係的過程,是根本上的充滿著趣味與魅力。

另外,片中用了不少鏡頭去表達社交場合或現代人間的冷漠(蒙太奇的處理:幾個連貫的分鏡畫面呈現出正在社交的人群。或者是不具意義的陌生人的畫面,像是網球場的群眾)、應酬的進行、處事圓滑但不失個人想法與浪漫情懷的女主角終究對此感到麻痺(敷衍、心不在焉),對應幾乎是同時發展的火辣辣的多重關係,倒是別有一番滋味。



飾演女主角的Emmanuelle Chaulet是凝鍊著冰山氣質的大美女 

---------

片名:我女朋友的男朋友(L'ami de mon amie)
年份:1987
國家:法
語言:法
導演:Eric Rohmer
編劇:Eric Rohmer


預告片:(黑幕上的大字--Elle:她;Lui:他;Elle et lui:她與他;Lui et elle:他與她;l'amie:女朋友;de mon ami--我的男朋友;l'ami:男朋友;de mon amie--我的女朋友;L'ami de mon amie--我女朋友的男朋友)


12/15/2010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陳英雄到底有沒有看過小說?



首先,我很想問的就是,陳英雄在幹嘛?這部片究竟是憑哪一點競賽威尼斯影展?

《挪威的森林》可以靠村上春樹的噱頭來吸引觀眾,可以靠傳說中被李屏賓拍攝得極其唯美的床戲來當作賣點,這些都是可以確信的,然而,這部電影除了匠氣十足的無病呻吟、被處理得十分無力的三角關係、使人質疑的選角以及小說改編成電影後的諸多敗點,還真不知道還有甚麼好講的。


全片的長度甚長,因此我試圖去體諒編劇在小說情節上的取捨,這是所有改編電影很常出現的問題,但是有些部分一旦被捨去,就像是割掉體內重要器官的皮肉,會破壞整個器官,最後身體機能被徹底毀損。


電影的開頭,走了與小說開頭完全不一樣的路,捨去一個中年主人公在機場的倒敘,直接敘述六零年代的故事。這作法還算恰當,因為整部片實在是太冗長了,多了這部分可能還嫌多此一舉。


小說中,永澤兄會與渡邊徹更加親近的主因,是那一本「大亨小傳」。宿舍中,永澤發現渡邊正在閱讀「大亨小傳」,然後他說了一句話:「在這間宿舍裡,除了你跟我之外,沒有人會讀費茲傑羅的作品。」

然而,電影中,只拍出了永澤看見了渡邊在「看書」。

渡邊在看甚麼書?永澤甚麼話都沒講。這樣夠嗎?這樣夠嗎?


再來,突擊隊被處理得非常糟糕,在電影裡頭徹徹底底成了一個大花瓶,跟渡邊徹嬉鬧一番就乾脆直接「領便當」(類似),搞甚麼鬼?但又因為整部片實在太冗長了,最後的大悲情路線,導致他的存在價值根本就是可有可無。也許,陳英雄想走文謅謅死人不償命的風格,丑角類一概抹殺,那--倒不如乾脆就不要突擊隊了。


小說中的石田玲子,有著十分精彩的過往,然而,這卻完全沒有成為劇本的一環,嘆!這比突擊隊成為可有可無的空氣還要糟糕。改編電影似乎將玲子的身分單純化,沒有當年被左鄰右舍誤認為女同志而遭受非議,因而與丈夫離婚的段落,然而,這才是《挪威的森林》中曾經讓人印象深刻的精髓啊!改編電影幾乎沒有甚麼節奏、高潮可言,恐怕就是因為少了具有衝突的戲碼。不過,衝突性的戲碼不是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永澤的女友初美與渡邊徹在計程車上的對手戲。此幕銜接上一幕初美、渡邊與永澤在高級餐廳的戲(從較大型封閉空間「餐廳」裡所產生的衝突,轉到了一個小型封閉空間「計程車內」的和緩),最後,影片用渡邊的旁白,交代初美後來的死亡,並且在同一時間,讓坐在車上的初美的臉龐,映上路燈的紅色燈光,似乎是在暗示著此角色的悲慘未來。


還有一個大敗筆,就是飾演「」的水原希子。髮型充滿問題也就算了(綠的髮型的參考樣本諸如極短髮的王菲、楊乃文或者是"Darling" or "我要我們在一起"時期的范曉萱),演員從頭到尾簡直是在「唸台詞」,毫無生命力,而且那僵硬甚至有些陰險的微笑,拍鬼片恐怕還會比較適合。直到後面,我嘗試去接受「乖乖牌外表」與「任性不羈」兩相對照下的對比性,但與原著比起來,實在是有非常非常大的落差!小說中,「綠」他家不是開書店的嗎?(小林書店,不也是《挪威的森林》裡的主要意象之一嗎?)然而,陳英雄選擇不去特別表述她的背景,嘖嘖!也好...,我不想看到一個文藝氣息重死人不償命的美少女一直在耍狠。小說中,亦有一幕渡邊與小綠在百貨頂樓上的戲,渡邊問小綠為什麼要與男友分手,小綠最後的回答是「我喜歡你勝過他」,這個場景與經典台詞,竟然被陳英雄忽、略、了!(弄成雪中戲,然後莫名其妙的幾句對白與詭異的擁抱)

請點我:百貨公司頂樓

還有一個,渡邊、小綠與小綠的父親在醫院的戲,「小黃瓜」跑哪去了?小黃瓜呢??小黃瓜竟然不、見、了!另外,小綠的內衣到底多久洗一次?整個看下來,電影版的小林綠,只是一個刁蠻又惹人厭然後沒甚麼個人色彩的角色而已,只是因為渡邊不想跟她發生關係就冷落男生的無聊人物。


......

在我心目中的「直子」,是非常清純可人、鄰家,但內心病態的角色,不過,菊地凜子卻意外地散發出一種另類的氣質,與想像中的「直子」存在著某種落差(火線交錯裡那叛逆的日本少女,在我腦海中的印象實在植得太深了)。至於松山健一,這我倒是真的沒有想要挑剔的地方,那雙迷惘的眼睛、迷惘的身影,對比於六九學潮的狂熱,更是凸顯出一個少年的失落與茫然。可能是因為我真的很喜歡松山健一的緣故,我對他充滿了極度的「包容」,不過,方才我與同學在討論松山健一所飾演出來的渡邊徹的優劣後,突然發覺到他也是有幾分的瑕疵。

(當小說的經典人物呈現在電影上的時候,真的很難不去挑剔)


阿美寮(電影裡頭沒甚麼提及直子所處的地點是甚麼名字。太極簡了吧。)裡,有一幕也是小說精華,就是渡邊與直子的「晨間散步」。李屏賓拍得很美,灰濛的霧氣與草原,與一對散步的男女,然而,然而....,渡邊與直子的腳步,怎麼會這麼快?(可能是演員走動加上攝影機的跟攝快速,兩者配合之下使然)是在競走嗎?兩個人在吵架嗎?後來直子崩潰、奔向遠處然後渡邊跟著「跑過去」的時候,整個畫面簡直是莫名其妙!渡邊徹這個角色不會做這種事情吧,他會「跑過去」嗎?這不是渡邊徹的個性啊。

渡邊與直子,我都想不到有甚麼適合的人可以去飾演這兩個角色。小說中的東西走出來,呈現在大銀幕上,卻很難沒有個落差。






最後我還想問,陳英雄到底有沒有仔細看過《挪威的森林》?


--------------
片名: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
國家:日本
語言:日語
導演:陳英雄
原著: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演員:松山健一、菊地凜子、水原希子
片長:133m (漏掉一些劇中精華卻還是很長..)
台灣上映日期:99/12/17  

絲摩格評價:




(滿分五顆。兩顆全都給松山健一...)

11/12/2010

《城裡的兩個男人》(Deux hommes dans la ville; 另譯「推上斷頭臺」)

 雜 | Miranda(Smog)
《城裡的兩個男人》(Deux hommes dans la ville)一區DVD封面

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開始。國會開始研究新的刑法,身為醫生的Joseph-Ignace Guillotin(吉約單)建議以「斬首」作為統一的死刑,他認為這不僅快速,且人道。

過了兩年,法國國會通過「斬首」為全國唯一合法的死刑,隔年斷頭臺正式面世,並以「Guillotin」作為斷頭臺的名字。公開用斷頭臺處決犯人,一直是這個死刑的規則,這規則持續了一百五十年,直到一九三九年才改成在監獄處決。一九七七年,斷頭臺最後一次處決犯人。一九八一年,密特朗總統才正式廢除用斷頭臺執行的死刑。簡言之,斷頭臺在法國出現了將近兩百年。

雜 | Miranda(Smog)


《城裡的兩個男人》(Deux hommes dans la ville; Two men in town)是Alain Delon與法國影壇巨匠Jean Gabin自《地下室的旋律》(Mélodie en sous-sol,1963)與《西西里黑幫》(Le clan des Siciliens,1969)後的三度合作,也是兩人最後一次的合作,由科西嘉島出身的作家兼導演José Giovanni執導。

雜 | Miranda(Smog)

身為作家兼導演的José Giovanni(何塞喬瓦尼),本身也曾經是個罪犯,甚至還差點上了斷頭臺。一九四五年,José Giovanni被抓到從事擄人勒索,這起犯案的主嫌是他的舅舅,後來這起案子成了兇殺案,有三人因此而喪命,完全沒有動手殺人的José Giovanni,在三年後被判死刑。

然而,很幸運地,法國第四共和第一任總統Vincent Auriol將他的刑責減為將近二十年的有期徒刑。José Giovanni在一九五六年提前出獄。

如此震撼的經驗,激發了不少José在寫作與編導上的靈感。《城裡的兩個男人》無形間形塑了José的中心觀點,也就是控訴政府與斷頭臺的制度。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西西里黑幫(Le clan des Siciliens)劇照

Jean Gabin在《西西里黑幫》(Le clan des Siciliens)的造型與氣勢,簡直是典型的黑手黨老大,一身酷勁,不笑的時候帶有威嚴與殺氣,好像不是我做掉你要不就是我叫小弟來做掉你...。在《城裡的兩個男人》裡卻搖身一變,成了散播愛心種子的社工。Jean Gabin在《西》裡與Alain Delon的角色關係是老大與小弟,一到《城》裡卻成了社工與被扶助的對象。

雜 | Miranda(Smog)
《Deux hommes dans la ville》裡的Alain Delon與Jean Gabin


警匪片大都遵循警方抓匪徒的公式,匪徒的個性與作為隨劇本而異,警察的角色若以美式天真派路線設定,無非是正氣凜然,秉持西部牛仔的正義作風。有不少法國警匪片則是將警察設定成跟白癡沒兩樣的角色,花很多時間窮追犯人、效率極差、毫無技巧,到最後恐怕連抓錯人都不知道。就像Jean-Pierre Melville的《紅圈》(Le Cercle rouge),手法高竿的幾個搶匪相當有技巧的潛入銀行偷竊,把警衛耍得團團轉,銀行的保全系統完全使不上任何作用,警察的功能也被狠狠貶低。

雜 | Miranda(Smog)

因為搶劫罪而被判十二年的Gino(Alain Delon飾演)刑滿出獄,在社工Germain熱心的幫助、給予他工作與重新做人的機會後,Gino下定決心痛改前非。眼看成了好青年的Gino,卻被疑心病極重的警探盯上。這名警探認為,這種有前科的犯人極有可能再犯,所以不能放過之。在警方的壓迫與緊密追蹤之下,Gino的生活不僅被干擾,也被警方逼到忍無可忍,不得不走向一條不歸路...。

雜 | Miranda(Smog)
重度疑心病的警察看起來好像變態跟蹤狂..

雜 | Miranda(Smog)
憤怒的吉諾正在砸車發洩..

《城》有著類似警匪片的設定,但是實際上的對立身分關係卻不是匪徒與警察,而是改過自新的更生人與疑心病太重的警察。延伸下去,成了小人物與大體制的對立(最後小人物無法打破大體制)。「斷頭臺」成為罔顧人權的象徵(我一直覺得,吉約單認為斷頭臺很人道,是個相當奇怪的說法。犯人被斬首後身首分離、屍體不全,而且還是公開行刑,這種事情在西歐直到二十世紀前半葉才改為非公開,將近後半葉才廢除,實在是晚得讓人驚訝),竟然將失手殺人的人(比起最大惡極的王八蛋好太多了)送上黃泉;警察在某方面也變得與「白癡」無異,好人壞人分不清;熱心、盡責的社工所付出的心力幾乎白費,好心人的作為能否讓人真正肯定與確實起作用,也有備受懷疑的空間;改過自新的更生人不被體制信任,最後被體制宰殺,更是可悲。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電影開頭,配樂響起,社工走在路上,準備開始要說故事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一定是個人事已非的往事。

結尾,音樂持續,社工也繼續在路上走著,故事,也跟著講完了。


-----------------------------

片名:《城裡的兩個男人》(Deux hommes dans la ville; Two men in town。另譯「推上斷頭臺」)
國家:法、義
語言:法
年份:1973
導演:José Giovanni
編劇:José Giovanni
演員:Jean Gabin、Alain Delon

預告片

10/22/2010

《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往事只能回味

  這幾天的台北雨下不停,因此,出門時很少是不撐傘的。

  這種濕死人不償命的天氣,讓我不得不想起「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另譯「瑟堡的雨傘」)。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秋水伊人》這名字很美、很迷人,但哀婉的基調,便雷同於龔秋霞所唱出的歌詞「望穿秋水,不見伊人的倩影,更殘露盡,孤雁兩三聲」。

  《秋水伊人》整部片看下來色彩鮮豔、處處可見粉紅,一如少女情懷般的春思,但,它其實一點也不夢幻。
  
  它的故事,簡單又通俗,所敘述之無非是兒女情事,但沒一個美好的結局,不走童話路線,不讓王子與公主永遠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它的劇情,其實一點也不特別到哪裡去,只不過是反童話版本的陳腔濫調,然而,它卻能成為雋永的經典。

雜 | Miranda(Smog)

  電影的一開始,先讓畫面出現詩情畫意般的港灣(水平直視),後來再讓鏡頭緩緩向下轉移,選擇從高處俯視地面,也許是下起細雨的緣故,開始有行人撐起了傘,不久後,雨滴很明顯的像流眼淚般的垂直落下;富有節奏感的彩色雨傘,在畫面上游移、律動。影像搭配聲音--主題曲「I will wait for you」的旋律,意象悠遠。

雜 | Miranda(Smog)  

  全片皆用演唱方式取代演員對白,可以說是「無話不歌」,完全沒有純對白,這種模式的音樂劇,以舞台方式呈現的話也許妥當,但一旦搬上螢幕就徒增了難度,畢竟演員無法與觀眾做現場的互動,也沒辦法體會觀眾現場聽音樂劇的情緒,甚至有濫情之虞,但導演Jacques Demy拿捏得佳,讓音樂與劇情結成一體,大師Michel Legrand所譜寫的經典主題曲「I will wait for you」也讓電影不朽。另外,服裝、場景甚至連壁紙的布置都非常的講究,影像常駐人心。

  劇情?的確很芭樂。女主角凱瑟琳丹妮芙飾演家裡經營雨傘店的少女Geneviève,與修車黑手Guy相戀,兩人一開始纏綿悱惻、愛得死去活來,直至後來甚至論及婚嫁,不過Geneviève的母親對兩人的戀情非常反對。此時,少女的母親欠債,但多虧好心的富家公子上門幫助她還清債務。

  某天,Guy突然接到兵單,將要到阿爾及利亞服兵役。這對戀人在男生入伍前共度良宵,彼此誓言非卿莫娶、非君莫嫁。直到男主角入伍後,女主角發現自己懷孕了,等不到自己的男人回來,後來嫁給了富家公子。當男主角退伍後,得知自己心愛的女孩嫁給了別人,一度遭受打擊,最後與另一個女人結婚生子。

  然而,這種芭樂的劇情,依然可見導演的巧思。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我喜歡當劇情進展到男女主角癡情的高峰,最後卻因阻礙因素與突發狀況(母親的反對、男主角當兵、有錢公子哥的求婚),讓一段美好的戀情粉碎於現實,凡人終究無法把持愛情的理想,最後只能向現實低頭,往日情懷不再。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電影的結尾,是個下雪天,各自已有了家庭的男主角與女主角相遇於加油站,但往日情只能回味,甚至有些不堪回首。女主角的車子停在加油站外,女主角的孩子也在車子上,在加油站工作的Guy知道車上的孩子是他與Geneviève兩人的骨肉,但卻完全沒有意願去看孩子。最後女主角開車走了,男主角繼續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命運豈不是造化弄人?人終將會屈服於現實。

  夢碎的事實,藉由迷人絢麗的場景、服裝、精緻的人物呈現出來,更有諷刺的力道。粉紅色?粉紅色,早已不是童話故事的專利。

  畢竟,從戀人分離、情懷夢碎的那一刻開始,早就沒有美麗的童話故事了。

雜 | Miranda(Smog)
簡直就像芭比娃娃的凱瑟琳丹妮芙

雜 | Miranda(Smog)  
男主角與另外一個女子的戀情

雜 | Miranda(Smog)
男女主角多年後的重逢

(p.s: 因本人的偏見使然,該片中的富家公子哥成了本人不怎喜歡的角色,所以完全不貼相關劇照,敬請見諒)

  《秋水伊人》的DVD封面都很標緻,以下還有其他版本: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雜 | Miranda(Smog)

  最後,究竟《秋水伊人》與濕死人不償命的天氣的關聯性,難道只是因為女主角她家開雨傘店嗎?

  (其實也不只..)

  唉!這就甭追究了。


※男女主角的對手戲--「天涯海角我心相隨,天長地久,此情不渝。」


※電影開頭


---------------------
片名:秋水伊人(法文片名: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英文片名: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
導演:Jacques Demy
編劇:Jacques Demy
演員:Catherine DeneuveNino Castelnuovo
出品年代:1964
國家:法、西德
語言:法
配樂:Michel Legrand《I Will Wait Fo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