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英國電影.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英國電影. Show all posts

4/25/2012

[影誌]《金盞花大酒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異國迷情之「我愛印度」


對某種人來說,印度,這趟旅程,有如時光機,藉之重返失去的青春。對某種人來說,這趟旅程,是彌補過去的缺口與真空,再去嘗試生命中的「第一次」。對某種人來說,這趟旅程,是落葉歸根,走回人生的初衷。對某種人來說,這趟旅程,是認清自己的所欲,並再給自己一個選擇。對某種人來說,這趟旅程,是脫胎換骨。

這七個皆來自英國的退休銀髮族,有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分,他們的共通點,乃是踏上旅途,前往異國迷情般的印度,在經歷了數十載的人生後,再度找尋新方向。



12/09/2011

[影誌]《黃色香車》(The Yellow Rolls-Royce,1964)


《黃色香車》(The Yellow Rolls-Royce,1964),三段式故事所組合成的一部電影(composite film),當中那三個看似毫無相關的故事,所具備的唯一共通點,就是那一部寶氣四射的勞斯萊斯黃色幻影。


11/03/2011

[影誌]《浴室春情》(Deep End,1970):失控的春光


《浴室春情》(Deep End),謝西 • 史高林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波蘭斯基的水中刀的編劇)的七零年代作品(呃呃,精準一點應該是六零年代末),全片處處春光滿溢--性感的軀體與濕漉漉的游泳池,可以說是佔了七八成,而情竇初開的少年,與其曖曖又迷惘的性衝動使然,讓《浴》多了幾股慘綠少年的味道。

男主角Mike由John Moulder-Brown飾演。年輕的時候很俊美!

女主角Susan由Jane Asher飾演。

她演過《風流奇男子》[註1](Alfie,裘德洛也有演過這部片,台譯《阿飛外傳》,不過《風》是60年代的版本,原版,Jane演阿飛的女朋友之一。這是我之所以對她感到很面熟的主因,畢竟《風流奇男子》名列我的六零年代愛片的排行榜上!)







整部片的場景多以泳池與浴室為主。「水」的流動,象徵女主角的善變與多情(甚至一點水性楊花的意味?),也易與肉慾產生聯想。影片一開始,一個豐腴的婦人便在封閉的浴室裡對少年性騷擾,只是爆發力介於極端與中庸間,除了青春的肉體總是令人垂涎三尺,婦人對性愛的渴望,則在那一幕展露無疑。(過程看起來雖然不怎麼「舒服」,但也點到為止)

影片前半段的春光,是含蓄的,也正因為這種含蓄的氛圍,蠢蠢欲動的神經才最易被挑起,正如一女子身著薄紗,曼妙胴體若隱若現,在這朦朧與性感間,使人發暈。

...Mike大叫"唉唉唉啊啊啊啊~~"

剛上手這份工作的少年,笨拙,但可愛,與女顧客(大都是有了年紀的婦女)的互動多半稍些曖昧,使得明亮的場景,開始春光漩盪,而當性感的女同事出場,危險又吸引人的氣息,無意間瀰漫起來。這名紅髮女子早已與另外一名男人訂婚,卻很擅長勾引別的男人,隱約的情事,似乎在這間泳池上演過不少齣。


男主角與女主角兩人,多在「泳池」這密閉空間展開其互動,居於同事身分間,那若即若離的關係,又同時摻雜著少年對紅髮女子的愛慕,讓兩人的關係,從一開始就不是很單純。很快的,少年頓時喪失理性的跟蹤著女子,尾隨著她進入電影院,並肆無忌憚的,在後座觸摸起她的肉體,即使,未婚夫在場。


處理三角關係題材,總是默默辯證著對伴侶忠誠之可行,並實驗起情感流動與人性真貌,挺易讓人想起侯麥,這部片也有那種走向(甚至從三角延伸到四角),但卻不是它主要談的主題。

《浴》的焦點,是那乍洩的春光。

是那情慾的萌生與迸發。

是那本是純純的愛意,漸漸走向失控的實錄。


影片越走到後半,春光也漸放肆,水中那交錯的肉體,有實有虛。

迷惘少年與放蕩佳人,最後,乍然毀滅。


背景音樂,則是又響起了Cat Stevens的《But I Might Die Tonight》...

I don't want to work away
Doing just what they all say
"Work hard boy and you'll find
One day you'll have a job like mine"

'Cause I know for sure
Nobody should be that poor
To say yes or sink low
Because you happen to say so, say so, you say so

I don't want to work away
Doing just what they all say
"Work hard boy and you'll find
One day you'll have a job like mine, job like mine, a job like mine"

"Be wise, look ahead
Use your eyes" he said
"Be straight, think right
But I might die tonight!"




※影片介紹

片名:《浴室春情》(Deep End)
年份:1970
國家:英、西德
語言:英
導演:Jerzy Skolimowski
編劇:Jerzy Skolimowski
演員:Jane Asher、John Moulder-Brown 、Karl Michael Vogler


獲獎記錄:
Nominated
BAFTA Film Award Best Supporting Actress--Jane Asher 

※註1: 裘德洛主演的《阿飛外傳》,乃是翻拍自1966年的《風流奇男子》(Alfie),花心男主角則是由Michael Caine(米高肯恩)主演,周旋於眾多女子間,那般俊美與玩世不恭的邪氣,真的很吸引人(雖然現在變成慈祥老爺爺了...<<茶>>)。



Jane Asher,則是演他的女友之一,我還記得劇情是--Jane演一個離家少女,居無定所,然後某月某日Alfie「勾引她」,想不到她就決定跟這個壞男人走了。即使下場不怎麼好..。




對了!我突然想到,Jane Asher曾是Paul McCartney的前女友。唉~難怪她真的很、面、熟。
在披頭四全盛時期,她的曝光率挺高。

那頭紅髮,真的是漂亮極了。





由左到右:Paul McCartney, Jane Asher, Cynthia Lennon 與 John Lennon



Paul 與 Jane

2/18/2011

《127小時》(127 hours)




曾在《自由大道》裡頭演性感同志的James Franco,突然在Danny Boyle的新作《127小時》裡搖身一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冒險家。


「冒險家」這個詞彙,難免是濫用過頭了,它不僅常與「非凡的勇氣」連上關係,也常與「偉大」、「英雄」連上關係。非凡的勇氣,固然需具備,但是否偉大?是否真是英雄?


也許有人會說:「對啊!很偉大啊!」、「是真英雄!」 但恐怕是被不少高概念電影渲染過頭了才輕易生此想法。雖然那些冒險的故事,常告訴大家一些道理:「絕對不可輕易放棄」、「要繼續堅持理想」、,並且還用行動來說服大家「人定勝天」、「勇於對抗大自然」,可是這真的是現實嗎?


男主角Aron Ralston(真有此號人物,且此人物的真實遭遇也就因此拍成了這部電影)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是英雄,他也一點都不偉大,這人與其說是個冒險家,看起來倒卻更像個痞子。(Aron本人痞不痞這我不確定啦畢竟我跟他不熟,可是James Franco演起來有那味道就是了)


這一點,卻使他更貼近一般人,更具備人性。「冒險家」似乎與一般人有所不同,似乎總是獨特的,但Aron並沒有與一般人有所不同。


他沒有崇高的德性,不是一般人心目中往往會勾勒出來的冒險家,不是那種開拓西部、不畏懼未來事甚至還要具備正義感的英雄人物,也不是極具智慧、遠見與理念等等航海家性格的那種人。他會忽略家人、會嘲弄同事而且是個派對咖。對一些女生來說,Aron很迷人,但換個角度來看,他平凡,且有瑕疵,簡直是個鄰家大男孩,一到晚上會邀朋友在家開趴、有事沒事音樂開很大聲然後嗨翻天的鬼吼鬼叫。


這卻讓所有事情變得有趣。Aron去藍約翰峽谷冒險,卻很衰的被石頭卡住,困在峽谷裡,果真造化弄人啊!一切看起來都很不妙,接下來是與大自然搏鬥,並且設法自救?


某個角度上看來,好像是如此,但--又似乎不是完全如此。


Aron經歷了處於困境之中該有的種種反應,他的毅力時而叢生,時而停頓,從頭到尾一直沒放下的,反而是隨身攜帶的錄影機,藉由這錄影機,錄下自己內心的自白。


《聽媽媽的話》裡的錄影機,是主角的成長告白。《灰熊人》裡的錄影機,是錄下主角生命終點前的光景,也是格外怪誕的灰熊之愛。《活埋》裡的手機錄像功能,是與恐怖份子的交涉,生死之間的披露,也是生命盡頭前的遺言。一台錄影機與片中人物,既然開展了彼此間的親密關係,那麼所紀錄下來的事物,當中所存在的意義,可以獨特、獨自存在,成為一個基本單元,份量可以與錄影機所錄下的東西之外的電影正片等同,但也可以與電影正片環環相扣,變成電影中的一部分。當然也可以成為點綴。錄影機在一部劇情長片裡能發揮的功能,可以說是妙不可言呢。


《127小時》裡的錄影機,記錄著Aron冒險的經過、處於困境的真貌以及絕望的自嘲,它也紀錄下來了陷入困境時卻遭遇到的美好事物。


另外,受困在無人可拯救的境地,又面臨時間的殘忍流逝,「恐懼」總是成了宰制人心的元素,《127小時》卻少著墨它,畢竟Aron也不是處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空間,一百二十七小時裡頭有一半時間是可見得到太陽的(也許,這是讓一個人產生求生意志的最大外在要素吧)。至於他是否恐懼?既然都活生生受困了,當然怕!這就不用額外描述了,不然只是多餘。著墨甚多的,竟是「想像」。


對,就是「想像」!

這就是《127小時》最吸引人的地方。


(事到如今不得不賣關子了)




片名:127小時(127 hours)
年份:2010
國家:美、英
語言:英
導演:Danny Boyle
編劇:Danny Boyle、Simon Beaufoy
演員:James Franco、Kate Mara、 Amber Tamblyn
配樂:A.R. Rahman (貧民百萬富翁..)


個人評價(滿分10分):

劇情 8
演員 8
配樂 9
場景 8
驚險度 8
人性化 8
想像力 10

整體 8


※預告片:

1/26/2011

大衛鮑伊在《The Image》(1969):美男子與精神分裂


 六零年代初期,David Bowie展開他的音樂生涯。

差不多在同個階段,他也嘗試朝戲劇發展,成為Lindsay Kemp(英國舞蹈家、演員兼編舞家,著名學生除了有David Bowie以外還包括了Kate Bush)的學生,向Kemp學習前衛表演與啞劇,並在Kemp的劇作「Pierrot in Turquoise」(綠松石上的皮埃羅,1967)參與演出。Lindsay Kemp除了跟Bowie鬧過緋聞以外對Bowie的表演造成不小的影響,無論是往後的舞台演出、肢體動作甚至是音樂創作,這都可以初步在Bowie的《The Image》看出端倪。





《The Image》是部長度約十四分鐘的短片,全無對白,Michael Armstrong擔任導演與編劇,是David Bowie的電影處女作,風格既前衛又陰森,講述一名畫家長期的精神分裂所導致的幻象,讓他恨不得去毀滅眼前出現的美男子,但卻陷入惡性循環。超現實的影像與謎一般的懸疑,格外引人注目。

畫家由Michael Byrne(參與過「法櫃奇兵」、「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的演出,不過不太出名就是..)飾演,影片一開始,風雨交加的夜晚,畫家正在氣氛詭異的的屋內作畫,畫布上是一個美男子,然而,姿勢卻很像活人生吃裡頭的僵屍...。突然間,那名男子竟在窗口出現。

David Bowie在影片裡飾演幽靈般的美男子,穿著濕溽的白襯衫與牛仔褲,初登場乍似鬼魅,但與畫家的互動之下卻又看似很真實,有血有肉。美男子步步逼近,畫家帶著恐懼的心緒,恨不得殺死這名男子。




影片帶著謎樣的氣息,但疑點到結尾才大致解開,只不過,還是很謎樣....。

※觀看影片: 


  劇本的封面上寫著劇情大綱,可以推敲出大略的情節--「a study of the illusionary reality world within the schizophrenic mind of the artist at his point of creativity」,歸納之下,大致知道畫家有著精神分裂,創作過程當中與精神分裂的症狀難分難解,遊走於實與虛之間,但與那名男子的關係又似乎曾經密切(結尾的畫面出現一張相片),那名男子是因為甚麼原因,而成為了畫家的幻象?這完全沒有答案,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幻象不斷的出現,使得畫家不斷欲毀滅他,因為凌亂的場景,透露了這個訊息。這也另外表現出藝術創作與崩潰/毀滅之間的連結。

另外一方面,《The Image》似乎受到了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道林葛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的影響,雖然不是很直接表現出自戀或類似浮世德那般的主題,不過,畫像同樣都極具魔力、都一樣危險(而且--都是美男子)。




<p.s> David Bowie於1967年演出《The Image》的時候才二十歲。此片在1969年出品。

-----------------

片名:The Image
年份:1969
國家:英
語言:無對白
導演:Michael Armstrong
編劇:Michael Armstrong
演員:Michael Byrne、David Bowie

值得做的標記--大衛鮑伊的電影處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