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驚悚電影.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驚悚電影. Show all posts

6/04/2025

[影誌] 滿月疑雲(China Moon, 1994)


滿月疑雲(China Moon),一部90年代初、中的作品,導演約翰貝利John Bailey在好萊塢的主要身分是攝影師,有幾部名作經由他之手拍攝,諸如《美國舞男》(American Gigolo)、《愛在心裡口難開》(As Good As It Gets)、《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筆者強調此部分的原因是本片的攝影可圈可點,要拜於導演本身的攝影專業背景。而攝影與配樂兩者間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的,儘管劇情薄弱或荒謬,攝影與配樂若能在水準之上,絕對可以拯救起一部電影。約翰貝利邀請到英國聲譽卓著的作曲家喬治芬頓George Fenton為這部片譜出原創配樂。芬頓原名George Richard Ian Howe Fenton CBE,看到CBE就知道他受過大英帝國授勳「司令勳章」,此乃非普通人,從他製作了超過100部電影的配樂以及多個知名獎項(包括五次奧斯卡提名)便由此可見!

喬治芬頓George Fenton

滿月疑雲的配樂會讓人聯想到約翰貝瑞John Barry的《體熱》(Body Heat),同樣有種黑色電影、營造桃色驚悚的質地,然而,兩人的編曲各有千秋,芬頓更喜愛用藍調風格的小號與打擊樂,來創造出一種月光在湖面上折射的意象,呼應了電影標題「滿月」。







片名「China Moon」(中國的月亮)來自於男女主角在湖中密會時,划著船的警探凱爾Kyle,對著美麗少婦瑞秋Rachel說道:「我的祖母曾說,滿月時的月亮就像中國的餐瓷盤,又大又圓。她認為『中國的月亮』致使人們做出瘋狂的事情」凱爾與瑞秋凝視著彼此,瑞秋的臉龐在月光下像陶瓷娃娃般的白皙又脆弱,彷彿一個不小心就會碎掉似,令人想小心翼翼去呵護她。凱爾看著瑞秋的眼神道盡了一切,兩人間的情感奇妙的萌芽。

回到故事的開始,兩人在一間當地的吧裡相遇,凱爾(Ed Harris飾)是名警探,與拉瑪(Benicio Del Toro飾)是辦案的警探搭檔。<<筆者插話,年輕時的Benicio,與少年郎時的李奧納多皮卡丘長得有點神似.....>> 舞台上有一個樂團正在表演,原來是經典藍調傳奇Sam Myers演唱著一首「告訴我想聽的話(Tell Me What I Want to Hear)」,伴隨著吉他手Anson Funderburgh饒富靈魂與情感的吉他演奏。Myers的歌聲,乍聽下有種絕望但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情感,他唱著關於一段致命般的愛情,就像是在訴說著凱爾與瑞秋的未來。



Sam Myers--告訴我想聽的話(Tell Me What I Want to Hear) 演唱片段


關於「告訴我想聽的話(Tell Me What I Want to Hear)」這首歌收錄在Anson Funderburgh & The Rockets樂團與Sam Myers一同合作的1991年同名專輯,然而網路上找不到歌詞,筆者看影片嘗試轉錄與翻譯:

「Talk to me baby, Tell me what I wanna hear 寶貝,請對我訴說,訴說著我想聽的話

Talk to me baby, Tell me what I wanna hear 寶貝,請對我訴說,訴說著我想聽的話

Say that you love me, and you wish that I was there 說你愛著我,你希望我在那裡

I miss your sweet kissing, your love and affection 我想念你甜蜜的吻、你的愛與情意

I miss your sweet kissing, your love and affection 我想念你甜蜜的吻、你的愛與情意

I don't know why, I can't get no connection 我不知道為何,我無法觸及你

I reach out for you baby, if only by telephone 我聯絡到你了,寶貝,如果能透過電話的話

reach out for you baby, if only by telephone 聯絡到你了,寶貝,如果能透過電話的話

but when I finally get you, I know you're not alone 然而當我終於找到你時,你卻不是獨自一人

Tell me what I wanna hear 告訴我想聽的話

Play a long long time 說久一點

(間奏)

yeah, it's alright 耶,感覺對了

ohhh, yeah, yeah, yeah, yeah.. 噢,好耶,好耶,好耶...

I've been in love with you, baby 我深愛上了你,寶貝

every since we both were here 從起初我們兩人都在這的時候

I've been in love with you, baby 我深愛上了你,寶貝

ever since we both were here 從起初我們兩人都在這的時候

I don't know what happened 我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

and I don't know what I did 我甚至不知道我做了甚麼....」

這句「but when I finally get you, I know you're not alone 然而當我終於找到你時,你卻不是獨自一人」算是個伏筆。

畫面帶向拉瑪對凱爾說道他把錢包忘在車上了。拉瑪離場的同時,畫面帶向坐在酒吧穿著一襲白色小洋裝的神祕黑髮女子(Madeleine Stowe飾),白色給人清新脫俗之感,但是她的眼神與氣勢給人一種「femme fatale」的意象(致命女郎),似乎下一步將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黑暗發展。瑞秋瞧了凱爾一眼,她的眼神透露出無盡的孤獨,卻渴求陪伴與吸引,危險性十足。離開吧檯後,凱爾緊緊追上去。兩人開啟一段玄妙又曖昧的對話:

凱爾:你介意來點陪伴嗎?(Mind some company?)

瑞秋:和你說話是安全的嗎?(Am I safe talking to you?)

凱爾:我不知道。我們處在危險的時期。然後我們在危險的地方相遇。(I don't know. We live in dangerous times.And we meet in dangerous places.)

瑞秋:這酒我喝太多了。(I've had too much to drink in this one.)

凱爾:我知道另外一款酒。(I know another one).

瑞秋:不,我想說的是今晚這個地方很特別,尤其是當你將在此結束假期時。(No. There is something about tonight, that wants a place like this. It's where you end a holiday.)

凱爾:你正在放假嗎?(You've been on a holiday?)

瑞秋:差不多 (Sort of.)

凱爾:我個人不太喜歡放假 (I don't much like holidays.)

瑞秋:可憐的寶貝。你是孤兒嗎?(Poor baby. Are you an orphan?)

凱爾:是啊,我是「命運的孤兒」。(Yeah. I'm an orphan of destiny.)


「命運的孤兒」這說法奇妙的不得了.....,凱爾是一名警探,沒有家庭、膝下無子,他的人生是無比孤獨的,並與危險、死亡聯結在一起。當他遇到瑞秋這散發獨特氣息的神祕女子,他的內心起了幾波漣漪。然,瑞秋是有家庭的,以道德觀而言,警探本為正人君子,使命就是辦案、將亡命之徒繩之以法,不應與已婚之婦有染。但愛情的力量過於強大..!像強大無敵的風暴,最終使他跪地屈服。歌德的一首詩「渴慕」與凱爾的心境頗為相似:

「這從熾熱的心房涌出的,

不會是最後一滴眼淚;

用不可言說的新的痛苦,

心為自己找到了安慰。

啊,讓我在這兒和那兒

時刻感受到永恆的愛情,

即使要讓痛苦繼續滲透

我的血管,我的神經。

但願有那麼一次,永恆的

愛情啊,我能被你充盈!

哎,人世間苦難如此深重,

如此綿綿無盡!」.



凱爾:「寶貝,告訴我吧,我什麼都願意為你做,無論是什麼事情!」

集陽剛、浪漫深情、性格多面於一身的資深實力派演員Ed Harris,他的演技終究是爐火純青,將凱爾這宛如冷硬派小說裡的人物演得栩栩如生,連他的樣貌與言行都臻至完美---「黑色、浪漫、情慾與危險」的同義詞。愛情的強大力量,讓一個看起來如此正直的警探,走向背離道德與人妻有染的發展,令這角色充滿了衝突與反差感。




至於飾演男主角搭檔的班尼西歐·狄奧·托羅(Benicio del Toro),也是一名性格男演員,波多黎各出身的他有著獨特、帶有東方感的拉丁面孔,年輕時的班尼西歐,與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些許神似,令筆者有時看了出神。他飾演的警探「拉瑪」表面上看起來是個一無所知、讓人牽著鼻子走的陪襯搭檔,但「拉瑪」其實充滿著秘密與驚喜,他就像是推理小說的作者們,會想要描繪出來的一個讓劇情掀起波瀾的神秘人物。






飾演瑞秋的麥德琳史道威(Madeleine Stowe),由她來飾演這美麗又危險的少婦恰如其分,白皙的肌膚、烏黑的頭髮、楚楚可憐的眼神、散發聖潔氣息但是內心狂野又寂寞,被悲哀、黑暗的命運籠罩著。當時的麥德琳所飾演的幾部片子都成為好萊塢的經典之作,諸如《大地英豪》(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未來總動員》(12 Monkeys)、《將軍的女兒》(The General's Daughter)..然而史道威2000s年後婚後專注於家庭,逐漸淡出於紛亂複雜的電影界...。2011年時她在電視劇《復仇》(Revenge)裡飾演呼風喚雨的豪門女主人,回歸影壇。然而她近幾年的作品零零星星,好萊塢對她而言可見已是過去式,對廣大觀眾來說,也只能透過她90年代的作品來一睹她的璀璨丰采。


原來瑞秋早已嫁給了高傲英倫銀行家(這title...),過上富裕的生活但卻不怎麼幸福,飽受丈夫長期的言語暴力甚至肢體暴力,還得長期忍受他出軌一頭黑人爆炸頭但金髮白皮膚的女同事,遂派出偵探偷偷的蒐集丈夫出軌證據。凱爾的出現像是給她了一絲希望,將她從不幸福的婚姻爛泥中解救出來‧‧‧‧‧。看起來是個典型正派警探的凱爾,在無可阻擋的意亂情迷中,局面卻漸漸地朝既危險又停不下來的方向發展‧‧‧‧‧。











片名:滿月疑雲(China Moon) 

年份:1994

國別:美

導演:John Bailey

演員:Ed Harris、Madeleine Stowe、Benicio Del Toro、Charles Dance



9/03/2011

[影誌]《時空攔截》(Jacob's Ladder,1990)


聖經,創世紀第十二節:
雅各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


「Jacob's Ladder」(雅各的天梯)的典故即此,代表著通往天堂的梯子,緩緩道出了生與死的意味。電影《時空攔截》(Jacob's Ladder)的原文片名,充滿著宗教意涵,但與電影文本對照之後,基本上還是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當初,我會注意到這部片,也剛好是因為《時空攔截》在某一個網站上被名列「相當讓人疑惑不解(confused)的電影之一」。


2/27/2011

《黑天鵝》(Black Swan):從自我執迷到墮落(內含劇情)


(內含劇情,不喜被雷者可以直接跳到最後段落先看評分)


在《紅菱艷》裡,那是一個女孩子與舞鞋之間充滿致命的結合。女舞者挺著曼妙的舞姿,成為舞台上最優雅的主角,吸引所有觀眾的目光,一次又一次的贏得喝采,最後,卻註定走向死亡,不得不一直跳到黃泉路上。奉獻予藝術,犧牲予藝術,代價是恍若自虐般的我執。


在《彗星美人》裡,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一位年輕後輩竭盡己力,親近戲劇圈的前輩、擔當其心腹,無不是為了求得信任,然而,就在年輕女孩擺出一副穩重姿態、賣弄巧舌、蠱惑女星的同時,卻盡是暗算。一旦機關算盡,成功就手擒來,等著她的卻是下一位取代者,另一個充滿朝氣與野心的少女。看起來,過氣、被新人取代、過氣、被新人取代,似乎一直都是娛樂圈的生態貌。


至於《黑天鵝》,它讓我想起來上面這兩部電影,甚至還不止這兩部電影。



壓抑與執迷

《黑天鵝》像漸漸走向失序的篇章,起頭的段落,便埋下了女主角注定走向悲劇的伏筆。用夢境作為開頭,便很難再放下它,更何況那則夢境還是有關於作夢者成為天鵝湖舞碼中的主角。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若非不是執著,又怎麼會作了這般的夢?日常所迷戀卻壓抑的事物,成為在長夜裡所浮出來的幻影。這又脫離不去導演Darren Aronofsky以往幾部長片作品的偏執或者追求走向(力挽狂瀾跟這就比較沒甚麼關係...),數字漩渦(Pi)之追求數學與科學真理如是,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之藥物成癮如是,真愛永恆(The Fountain)之追求永恆陪伴愛人如是。《黑天鵝》有這方向,可是卻更黑暗、更複雜、更糾纏,看到了一,後面還有二,之後又有三。


妮娜的雙重人格起源於始?劇中未明示,但應該是從排練天鵝湖之後開始,或者更早。執念、母親的壓迫與芭蕾舞團的高壓環境,逼出了她的黑暗面,充滿破壞力的另一個妮娜,從原本的妮娜不自覺的時候,開始毀滅她的人生。另外,母女之間的衝突關係與自虐這連結,令我想到了《鋼琴教師》(La Pianiste),倒是Isabelle Huppert飾演的女教師沒有人格分裂就是了..。很有趣的一點是,既封閉又高壓的母親與女兒之間,產生了如此緊繃的母女關係後,一旦女兒用自虐的方式逃避現實,看來倒是個合理的事情,甚至反噬母性,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親一角缺席,僅剩母親時,女兒自虐的舉動就具備了上述含意。


《黑天鵝》的自虐也不只是衝著媽媽來的,一如前文所講的「看到了一,後面還有二,之後又有三」。



關於性

妮娜投身於白天鵝的角色,也須同時扮演白天鵝的雙胞胎「黑天鵝」,結果一個女子「莉莉」突然出現,表面對她盡獻殷勤,頗神似《彗星美人》中的伊娃,實際上是打算搶走妮娜的角色,轉筆之處竟能激起驚嘆的是,莉莉更強力的逼出妮娜的黑暗面,另外還讓她走向性愛上的狂想。

性愛這檔子事,在這裡變得不安定又怪異,自慰時母親在場如是;它也變得骯髒又具企圖,與總監關係踰矩如是;它也或實或虛了起來,與女同事發生關係抑或是只是自己的性幻想,這全都變得撲朔迷離。

無論如何,即使「性」可以噁心如電車上當面猥褻的糟老頭(誰又知道這是否也是妮娜的幻想?),總監那句「開給妳一個功課,回家好好自慰吧」聽來卻頗有幾分道理,意亂情迷之餘,好像或多或少開發了妮娜的舞蹈潛能。



對照

最後,眼睜睜的看著妮娜失控。


她的母親曾說:「這角色毀了妳。」


是很深刻的為妮娜的人格分裂提供了精確的註腳。


畢竟,白天鵝,與黑天鵝,是那麼剛好的正反對照。妮娜,如同《紅菱艷》那般的宿命,卻不僅是單純的為藝術而死,而是自我執迷後的深深墮落。


片名:黑天鵝(Black Swan)
年份:2010
國家:美
語言:英(文森卡索還有撂一點法文這樣....)
導演:Darren Aronofsky
編劇:Mark Heyman、Andres Heinz
演員: Natalie Portman、Mila Kunis、Vincent Cassel、Barbara Hershey、Winona Ryder


評分(滿分十分):

劇情 9
演員 8
服裝 8
化妝 8
配樂 8
攝影 8
驚悚度 9
血腥度 6
舞蹈場面 8
意亂情迷 9
人格分裂 10

整體 8.5


※站內延伸閱讀:

1/16/2011

羅曼波蘭斯基處女作--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

 


處女作,可以是一鳴驚人的。

而羅曼波蘭斯基便是單憑著「水中刀」,一鳴驚人。


「水中刀」的故事線條很簡單,人物只有三個:一對夫妻與一個男學生,片中大部分的場景都是在水上與船中。封閉的空間(電影畫面)與方向感的喪失(對觀眾而言),使氣氛顯得緊繃、詭異。人物設定(兩男一女)與場景設定(海與船)不禁會與René Clément的陽光普照(Plein Soleil)做個聯想(「陽光普照」後來被義裔英國導演Anthony Minghella根據原著小說拍成「天才雷普利」),加上情節推展中少不了一把刀子,驚悚程度更增幾分。





電影便以一個徒步行旅的男學生中途攔下一對出遊夫婦的轎車,欲搭便車一程為開始,後來男學生加入了這對夫婦的海上旅行。兩個男人,一老一少,一方則狡詐,對比另一方的懵懂;一方則使智,對比另一方的蠻幹;一方則穩健,對比另一方的衝動。一方擅長徒步旅行,對比另一方的善於航海。

當少年被中年男子嘲笑與捉弄時,這像是一個取於優勝地位的父親,在捉弄自己的兒子。兩個男人在一個女人面前,也使出渾身解數的表現,不論是掌舵、揚帆或者是使上勞力的苦差事,這也像是返回到了人類的動物本性,男性在女性面前刻意表現出雄風,如果是兩個男性以上,更會有競爭的意圖。另外,少年無時在模仿著中年男子的行動與駕船的方式,如同一個兒子向父親學習,或是晚輩模仿長輩的一舉一動。

更有趣的一點是,當那一對夫婦正在縱聲大笑、共享著「歡樂」狀態的時候,少年感到的情緒卻是憤怒、嫉妒,這也剛好呼應了兒子對於父親佔據母親時,會有的心理情態--對父親有恨,並且意圖佔有母親,以示自己的優勢,這也無非揭穿了隱隱流動的伊底帕斯情節。




少年隨身攜帶著一把刀子,自豪著自己把玩刀子的能力之高。這把刀子隱含著「壓抑」的意味,當它後來被丟入水中後,「壓抑」的意味解消,換來的是解放,原先隱含的慾望,也在那個關鍵點同時被引發。





羅曼波蘭斯基並沒有很明白的去講慾望,兩個身材各自健壯的男性,加上身材姣好且豐滿的女性,很難排解某一種程度的曖昧,然而「性」元素被壓抑在整個密閉空間裡頭,只能藉由角色無意間的凝視或是偷窺,來填補缺席的性慾。當形同父親的角色不在位子上的時候,少年與婦女很自然而然的發生了關係,這也徹底告知了伊底帕斯情節的完成。


影片搭上的是Krzysztof Komeda(波蘭斯基的御用配樂師。這名字我還真不知要怎唸= =")所譜的配樂,與黑白色調的帆船、海灣相互映襯下,使詭譎的氣氛中飄散著一股浪漫又迷離的情調。


當年二十七歲的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以「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作為長片處女作,相當驚艷,年紀輕輕卻有著豐富的想像力與出色的執導能力,縱使「水中刀」只是一個開始,卻也無法讓人忽視了它的價值。


片名: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波蘭原文名Nóz w wodzie)
年份:1962
國家:波蘭
語言:波蘭語
導演:Roman Polanski
編劇:Jakub Goldberg, Roman Polanski

獲獎記錄:
1962 獲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1962 提名金獅獎
1964 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64 提名英國金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