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



3/03/2025

[樂誌]十七年前中二病少女我對Blur主腦之意識流陳述,及十七年後的再思考

筆者今天又在整理我以前在無名小站寫的舊文章了。大家一聽聞到無名小站,是不是許多回憶湧上心頭呢?首先,我是想要找一下我以前抒發情感的文字,夾在許多廢話與胡言亂語中(當年自以為很酷,但現在讀起來不禁羞慚掩面...)。


很妙地,我找到一篇青少年時期寫的「James Dean、Paul Newman或是Alain Delon之外:我也喜歡Damon Albarn」,實是難以置信當年筆者居然把亞蘭德倫「拋諸九霄雲外」了(請參考筆者17年前寫的文字),現在的我,絕對會對十七年前的我怒吼:「放肆至極,你這大膽狂徒..!」


回到十七年前,那時的我,才16歲,但是再三個禮拜就要滿17歲了。不得不承認,以前的我是個很孤獨的青少年,喜歡聽一些我同儕不太會有興趣的東西,像是一些西洋老歌、重金屬樂與黑、死金屬、90年代時的英倫搖滾、2000s時的車庫搖滾復興...等。順便提及,16、17歲的青少女基本上都是外貌協會(雖然筆者現在也是..但是看事情的角度與昔日相較已不太一樣了),只是有些人沉迷日韓偶像,或者台灣男子團體,我的話則是比較偏向西洋樂的歌手、搖滾樂手等類,用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崇洋」(筆者現在也沒有什麼變)。只能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之所以特別提到外貌,是因為我即將轉載的那篇舊日隨筆,將近9成的比率都在讚嘆Damon Albarn的外表...(註解:Damon Albarn是英國另類搖滾樂團----Blur布勒合唱團的主唱)。他的氣質、形貌甚至他的想法,基本上就是他那整個人,當時讓我執迷又狂熱。筆者也始終抱持著一種想法---「相由心生」,意即一個人的外貌,反映出了他的思想、心境..。多年以後,我再度去聽Blur的音樂並且閱讀他寫的歌詞,也更加肯定了Damon的才華與獨特。


還有一點是Damon也令我驚豔的。Blur有兩支MV,分別向兩部經典致敬,一支是「To the End」---參考了法國電影大師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 )《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at Marienbad)幾幕經典場景與精神,並於音樂錄影帶中重新詮釋。另外一支是「The Universal」,這部音樂錄影帶深受美國鬼才導演史丹利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的啟發,場景參考了《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裡的希爾頓大廳Hilton Lobby,造型則參考了《發條橘子》(Clockwork Orange)內的經典四人匪幫「Droogs」(原著小說作者Anthony Burgess為了小說,自行創造了一套僅存在於小說內世界的小混混俚語系統「納查奇語」(Nadset),而裡頭的小混混稱為「droog」),Damon Albarn全白衣造型與壞胚子眼線的原型,一視即知是發條橘子裡主人公Alex。


Blur是如此稀有的樂團,在至少兩支音樂錄影帶裡,向不同的電影經典致敬,這也說盡了Damon Albarn除了在音樂上有他自己獨到的想法與思考以外,他對電影肯定也有一定的了解與熱情。也因為如此,才會有「To the End」與「The Universal」兩部音樂錄影帶的誕生。筆者正也是因為當年有幸觀賞了這兩支音樂錄影帶(我有買Blur的MV合輯的DVD,裡面收錄了他們ˊ90年代brit-pop時期六張專輯的所有MV),也啟發了我對電影的濃厚興趣。





《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at Marienbad)劇照







Blur《To The End》音樂錄影帶畫面


《發條橘子2001》(Clockwork Orange)裡的四人匪幫(droogs)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九號太空站(Space Station V)裡的希爾頓大廳(Hilton Lobby)





Blur《The Universal》音樂錄影帶畫面

好了,講到這裡。筆者開始分享我17年前的中二病文字James Dean、Paul Newman或是Alain Delon之外:我也喜歡Damon Albarn」






"這個娃娃臉,曾經是我的白馬王子,雖然那時還是個很徹底的迷弟迷妹群,只要人有臉、有頭髮、有身材、有形貌、有氣質時便會不由自主地去端看那些部份,至今,當處世觀過渡到了另一種據點時,這類的判斷就會開始與先前有所不同;當初的想法,帥哥於我好像只要有Damon就夠了,甚至,竟可以把James Dean、Paul Newman或是Alain Delon這些象徵極品的代表性人物,拋諸九霄雲外,還可以很極端地去設想,全世界沒有一個娃娃臉比Damon Albarn還要極致,為什麼會有如此令人怦然心動的Baby Face?簡直是--最完美、最完美、最完美的英倫男士。--當時我的心裡如是想。

在Girls and Boys裡頭,他穿著90s到骨子裡的夾克與貫徹全身的痞子樣,以及畫面上那吹彈可破的肌膚,不時地挑動我的嫉妒;Parklife裡頭,在英國佬瘋狂吐露口白時不斷耍寶的模樣,搞得我小鹿亂撞;There's No Other Way裡頭,青春無敵、熱血世代與終極馬桶蓋的氣息(我也有留過那種髮型,很90s?),直衝我的潛意識,似乎,非得要把全世界弄成這副德性才叫做「我終於成功了」?For Tomorrow裡頭,優雅中流露出性感的紳士貌,也挑動著我的心房,使我成為了無庸置疑的花痴,可以成天幻想那套服裝、那個笑容與飄逸的頭髮。To the End裡頭,黑白色調的攝影、五零年代的氛圍與老電影的題材,於我本身,將開始讓我與難以計量的小說名字做出許多誇大的聯想,整體上,那種迷人的程度就像是把千千萬萬個數學公式刺在手臂上,讓人可以在呼吸時去諦看奇妙。

寫於2007-08-23 00:15:46"






Girls and Boys》MV裡的Damon







《Parklife》MV裡的Damon







《There's No Other Way》MV裡的Damon









《For Tomorrow》(4K彩色修復版本)裡的Damon
**註:原始音樂錄影帶是黑白的





《To the End》裡的Damon


2/23/2025

[星誌]懷念男神亞蘭德倫,與他「愛」的真情告白:「愛,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事物」





今晚繼續懷念永恆的男神,亞蘭德倫。筆者望著他在「花月斷腸時」裡,似是陽光又似是憂鬱的臉龐,那雙清澈如水的眼睛,與一抹令人心碎的微笑.....。我感謝上帝創造出如此完美的男人,並讓他在影史上成為最輝煌的一段傳奇。他的身影將永存於世人心中,我甚至想像百年後的後代看著所謂的「20世紀之1960年代法國電影」時,亞蘭德倫將會讓他們感到既驚艷又感嘆。

亞蘭德倫這男人呢,根本不需要什麼演技,因為他的氣質、眼神、神態甚至當他說話的時候,就是在訴說著一段故事。

這是透過歷史背景、時代與文化所塑造出來的。

也許你會說,現在也有很多帥氣俊美的男演員啊,2000s有Zac Efron,2010s有Timothée Chalamet, (2020s有...我不知道,你告訴我吧....!在我眼中,電影圈都被政治正確淹沒了,劇本換AI寫,沒一個演員是有靈魂的..!)等此流與亞蘭德倫似乎幾乎同等顏值的男演員,但是,他們赤裸裸的存在,是否就是一個「行走的故事」呢?不是,從來不是。Never。

亞蘭德倫很特別,他有一個上天賦予的俊顏,宛如大衛雕像般的完美。而他早期的經歷也算坎坷。亞蘭德倫缺乏家庭的關愛,自幼父母離異,與繼父完全處不來,原生父母再婚生下的弟弟與妹妹,都獲得比他更多的關愛。家庭的矛盾使他輾轉多所學校,可謂典型的問題學生...。亞蘭德倫14歲時便在食品店打工,17歲至海軍服役,卻因為偷竊而強迫選擇「離開軍隊」或「延長兵役」。亞蘭德倫選擇了「延長兵役」。筆者在猜,他如果離開軍隊回到法國,恐怕也只會過上浪跡天涯的生活----浪子如是,而且他又如此的年輕、放蕩不羈,應該是會一直向監獄報到....所以,還沒有準備好回歸社會的亞蘭德倫,才會選擇「延長兵役」。

當時的時代背景,亞蘭德倫被分配到了「法屬印度支那」的西貢軍械庫保護隊,並支援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然而,叛逆又喜歡出奇不意的亞蘭德倫,在西貢偷了一輛吉普車,不幸地(還是有幸?)被海軍除名了...。那時的他才20歲,坐了長達十一個月的牢,並在牢裡度過了他的20歲生日。回法國後,年紀輕輕的亞蘭德倫便在巴黎蒙馬特展開他的流浪生涯,打了許多不同的工,經歷了許多不同的人、事、物。所以我才說,亞蘭德倫後來幾部的精采演出,像是「神機妙算」(Le clan des Siciliens)、「地下室的旋律」(Mélodie en sous-sol,又另譯「大小通吃」英文譯名Any Number Can Win)、「陽光普照」(Plein Soleil)等與犯罪、搶劫有關的電影,在我眼中,他的形象、人設與表演之所以臻至完美,全拜在於他坎坷的成長背景,與珍貴的人生經歷。

可謂----時代塑造了亞蘭德倫,亞蘭德倫也塑造了時代。

關於筆者轉發的這個水管reel,是亞蘭德倫與他的初戀羅美雪妮黛(Romy Schneider)(其實我不敢說是初戀,但以影響力來說,是的)首部共同演出的電影「花月斷腸時」(Christine)的經典片花。亞蘭德倫的臉龐有點憂鬱但卻又格外給人溫暖。

筆者之前在「法國第一美男子亞蘭德倫(Alain Delon) [上]」有稍微介紹過「花月斷腸時」,我們再來複習一下吧...!

有婚約在身的克莉絲汀,與一名軍官一見鍾情,甚至為他解除婚約,但軍官曾與一名男爵夫人有過一段情,即使後來與舊情人了斷情緣,男爵卻懷恨在心,決定要與軍官決鬥。軍官在決鬥時不幸地中彈而亡。悲痛不已的克莉絲汀,最後選擇為愛殉情....!
這部片是亞蘭德倫的出道大作,宛如陶瓷娃娃般高貴又氣質出眾的女主角羅美雪妮黛,當時在影壇已有地位與份量,講白點她就是一位鎂光燈四處追尋她的「大明星」,相較之下,亞蘭德倫那時還是個沒沒無聞的新生演員,但當此片一上映,他那空前絕後的盛世美顏、迷倒眾生的丰采,震撼了全歐洲,名聲也廣傳至海外。「花月斷腸時」殺青後,他與羅美雪妮黛展開轟轟烈烈的一段戀情,就像是一段白馬王子與公主的童話故事。才23歲的他,精彩的演員生涯才正要開始....!

但那段戀情,就像是「花月斷腸時」,曾有一時,愛情超越了生命,在一起的兩人認定彼此是永恆的唯一(tu es mon seul--「你是我的唯一」這是筆者的想像註解,我正想像著亞蘭德倫對羅美如是說:「puppelé,tu es mon seul...! 」並溫柔的讓一隻白鴿子停在他的手背上,羅美在他一旁笑得開懷....),然而,終有夢醒時,兩人曾經互許終身的山盟海誓,曾經轟轟烈烈的愛情,後來也如「花月斷腸時」般的,徹底破滅....。






青少年時期在海軍服役時的亞蘭德倫,
看起來與同袍相處甚歡且頗受歡迎,都坐在中間拍照

「神機妙算」(Le clan des Siciliens)日版海報


「地下室的旋律」(Mélodie en sous-sol)日版海報

「陽光普照」(Plein Soleil)日版海報

「陽光普照」(Plein Soleil)
StudioCanal(映歐嘉納)所出品的修復版DVD封面



相戀時的亞蘭德倫與羅美史奈德

亞蘭德倫曾受邀上法國90年代的談話性節目《Tous à La Une》(英譯All In The News),主持人請亞蘭德倫表達看看他對愛的想法與感受。

主持人:「我想聽你談談『愛』」

亞蘭德倫:「自從我不知道應該要跟你說甚麼,我只能讓我的『心』來告訴你,並讓我的回憶來告訴你一些些...

首先呢,我選擇了愛迪·琵雅芙(Édith Piaf,法國的國寶級女伶),因為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比她將愛唱出來得如此好、如此強烈。」

.....我相信,愛,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事物。就我而言,這是完全不可或缺的東西,若我沒有了它,我就活不下去了。談到了愛,我希望某人,可以為我體現這個案例。那個人今天不在現場,但她在我們心中永遠是被憐惜的,她永遠存在於我們的心中(指的是羅美)。
對我來說,若要代表愛,我選擇羅美雪妮黛。」

「若要代表愛,我選擇羅美史奈德」

節目接著放映亞蘭德倫與羅美雪妮黛相戀時的照片,及他們分手多年後,回頭再聚首合作的電影「豔陽光」(La Piscine)。鏡頭前的亞蘭德倫的表情看起來頗為悲傷。
「我狂烈地深愛著羅美。我將會永遠的愛著她」


亞蘭德倫與羅美雪妮黛再聚首的作品《艷陽光》(La Piscine,1969)

製作單位因應亞蘭德倫的請求,特別造訪了羅美雪妮黛位於Boissy-sans-Avoir(布瓦西桑薩瓦爾鎮)的墓地,進行拍攝。畫面的背景聲音聽起來是來自亞蘭德倫所撰寫的詩文,並為其朗讀。
「明日,黎明時分,當鄉野間變得明亮時,我將會離開。你看,我知道你正等待我。我會穿過樹林,我會越過山脈。我不能再離你而去。我徐徐前行,我的眼睛凝視著我的思考。環顧四周,一切皆空,杳然無聲。我孤身一人,無人知曉我是誰,我彎下身,雙手合十,深感哀傷。對我而言,白晝即是黑夜。我將不再看見,傍晚時分時落下的薄暮,也將不再看見,遠方的帆船前往阿夫勒靠岸。當我抵達時,我將會在你的墓上,放下一束綠色冬青與盛開的石楠花。」

「我不能再離你而去」

「環顧四周,一切皆空,杳然無聲」


「我將不再看見,傍晚時分時落下的薄暮」

「當我抵達時,我將會在你的墓上...

..放下一束綠色冬青與盛開的石楠花」

螢幕上的羅美史奈德當時已成追憶..



節目片段的最後,亞蘭德倫、主持人及觀眾一同為羅美對電影的貢獻給予掌聲,畫面上的亞蘭德倫表情可謂複雜,難掩悲傷卻盡力保持微笑,不忘記這集節目的初衷之一是要向羅美致敬。

羅美雪妮黛已去世近十年,亞蘭德倫卻始終將她放在心裡最重要的那個位置,小心翼翼的守護著那永恆不渝的愛。想當年我想他是太過年輕氣盛了,狂野的心停不下來他追逐女人們的腳步,他與羅美之間的戀情,當時以非常慘烈與悲傷的方式結束,兩人相處的每個日子、每句誓言,都化作雲霧,隨風飄逝.....。

但,羅美後來選擇原諒背叛她的前愛人,用非常令人敬佩的勇氣與氣度去原諒他、接納他。她與亞蘭德倫之間的情誼,昇華為世間上最純潔的友情。兩人間的愛情,儘管已不再,筆者深信他們之間的「愛」,以另外一種更寶貴、更深刻的層次存在著,最後,超越了時間與生死,可謂amour infini(infinite love, 無限的愛)。


亞蘭德倫《Tous à La Une》精華片段

站內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