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和妳,一樣迷失。」倪慕老師對著女學生茱妮如是說。
十四年前,十四年後
十四年前,筆者寫了這篇《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破碎的新浪潮餘韻》。十四年後,我又重溫了一次 (坦白講這十四年間我重溫了數遍),內心有些比較不同的想法,也想補充一下這部片有關的音樂及詩文。十四年前的文字保留原始色彩(黑灰色),十四年後的補充部分,我會用棕色字體以做區別。
《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改編自法國文學大師拉法葉夫人的小說《克萊芙公主》(La Princesse de Clèves),將十七世紀的法國宮廷戲碼搬上現代高中校園。《巴黎小情人》也是導演克里斯多福˙歐諾黑「冬季三部曲」的最終章,曾在《巴黎小情歌》演出一對戀人的路易.卡瑞 (Louis Garrel)與格雷高爾.勒普林斯-林格特(Grégoire Leprince-Ringuet)在此片成為情敵,氣質美人蕾雅.瑟度 (Léa Seydoux) 則飾演斡旋於兩個男人之間的高中女學生茱妮 (Junie)。
劇情簡介:
十六歲的茱妮 (Junie)歷經喪母後,為了平復哀傷的心緒,轉學到新環境,害羞的奧圖對美麗的茱妮一見鍾情,茱妮被奧圖的真誠打動,兩人隨即陷入熱戀,然而風流倜儻的義大利語老師倪慕也對茱妮展開追求,他那熾熱的眼神撩撥了茱妮的心弦,但倪慕老師花名在外,茱妮內心強烈的不安全感讓她無法投入倪慕的懷抱,於是選擇奧圖,她相信奧圖會永遠愛她,卻無法給奧圖同等的愛。
(出處:代理商菓元電影)
導演克里斯多夫.歐諾黑(Christophe Honoré)為此片注入一種迥異於世人對巴黎普遍具有的花都印象,青春奔放的高中校園,經過歐諾黑之手成了氛圍憂鬱的場景;灰白的色調排遣不去幾絲冷冽,幾首選自Nick Drake作品的配樂讓角色的互動看似玩味;戀人們的甜蜜絮語,在下一秒變成道德抉擇的難題;擁有愛情也許是幸福,但若擁有不只一個人的愛,幸福與否卻成了值得深思的問題;戀人間的擁抱可以是溫暖,但若負荷著複雜的心思,溫暖的擁抱卻可以變得如斯破碎。
愛情,可以簡單如白紙,也可以複雜如亂絲
筆者十四年後補充,這部片不時地捕捉起戀愛的甜蜜。鏡頭偶爾會帶到高中校園內的情侶們,在樹下接吻、擁抱。但最後又回歸到女主角茱妮的心思,那總是令人捉摸不定的女人心,女人心如海底針。這讓筆者聯想到了安東尼奧尼的《慾海含羞花》(L'eclisse),對於男女主角間疏離關係的著墨。這是筆者多年前撰寫的《慾海含羞花》(L'eclisse)之 草地上的那對男女(2012/1/03)之片段,《慾》裡的薇多莉亞(Monica Vitti飾) 與茱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親密的兩人,開始有著讓疏離關係浮現的幾句對話。Vittoria總是喜歡把「我不知道」(Non lo so)掛在嘴邊,當她那句口頭禪又出來時,簡直是讓Piero心急了,他便憤怒的對她說:「妳甚麼都不知道,那還跟著我做甚麼?!」
可以判定,她可能連愛不愛他,或愛得有多深,自己都捉摸不清。也可以說,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波濤洶湧時可以狂可以烈,然而,也有靜寂如死時。"
回到《巴黎小情人》,茱妮的正牌男友奧圖(然筆者認為茱妮的心不在奧圖身上)對茱妮說的這句話完全表明了一切:「你在乎著我,但是愛著另一個人。」此片也嵌入著許多不同令人深思玩味的愛情觀點,每句話讀起來,都像是在闡述著愛情那令人捉摸不定的本質---愛情,可以簡單如白紙,也可以複雜如亂絲。十四年後我對此給予高度讚賞,如今很少有電影具有這精神,用一種詩歌般的表態來剖析愛情。
「你在乎著我,但是愛著另一個人。」
「我要逃開,以免墜入愛河。」
「你很英俊。每個人都喜歡你。許多女人也都認識你。當你與她們在一起時,有天你會離開,你會愛上讓你更喜愛的女人。對於此,我會活不下去。」
「所以呢,愛的保鮮期,是有限的」
「你甚至不了解別人,即使是你愛的人」
「我們只是一對平凡人。永恆的愛情,不曾存在,甚至,不存在於書本中。」
片中複雜的多角戀正如這句台詞--「愛情這種事,永遠也猜不透,即便我們如此相愛」,既是猜不透一段戀情到底能持續多長,保鮮期為期多久;猜不透是不是對方的心底是不是藏了別人,愛的是不是別的他;也猜不透自己到底有沒有勇氣去愛他,或是對方是否對己堅貞。這是萬年難題,只是百看不厭,就算是老掉牙的東西也極具魅力,然而,本來可以被歐諾黑處理得游刃有餘的題材,卻有不少環節肢離破碎。
當年,筆者對此部片有著諸多挑剔與批評,現今看起來,我真是有點要求過頭。其實,這十多年來,能有如此新浪潮餘韻、帶有詩歌感、探討愛情與禁忌題材的佳作,非常稀有。「巴黎小情人」有些片段,讓人懷想起法國60年代新浪潮的精神。能有像蕾雅‧瑟杜來詮釋這種看起來宛如超脫世俗小白兔、但內心狂野奔放的女高中生,並由路易‧卡瑞來詮釋散發哥德黑暗氣息、叛逆反骨、對愛情恣意狂放的多情教師,但遇到了茱妮後,反倒變成他成了無助的小白兔...,現今,帶有這種精神與氣質的演員已經不多見了。十四年後,我將《巴黎小情人》視為千禧年後新浪潮復興瑰寶之一。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
倪慕老師的義大利文課堂上,由茱妮表哥馬提亞斯播放的曲目,為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的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第三幕第二場《Il dolce suono》(甜蜜的夢),這首歌也是所謂的《瘋狂場景》,此段落由花腔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詮釋出已陷入瘋狂的狀態。播放的片段聽起來既哀傷又激烈。茱妮聽著聽著,不禁就情緒潰堤了,狂奔教室而出。倪慕老師好奇的打開茱妮遺忘在桌上的筆記本,裡面夾著一張她的照片,眼神流露著說不盡的哀愁。這也是最初撩撥倪慕老師心房的重點場景。處理得極為細膩。
—這場景是不是有點像是亞蘭德倫主演的「La prima notte di quiete」(高校教師)?(燦笑)
《她曾是如此美麗》(Elle était si jolie)
當茱妮跑進去咖啡廳裡躲雨時,她好奇地把玩起投幣式點唱機。店裡的老闆娘說,這台點唱機只肯吃法郎,不如我為妳放一首歌吧,但這歌很老哦。
那是哪首歌呢?
是法國老牌歌手亞蘭‧巴里埃 Alain Barrière的經典名曲《她曾是如此美麗》(Elle était si jolie)(1963)。這首歌也是1963年的歐洲歌唱大賽的法國參賽歌曲,由巴里埃演唱。《她曾是如此美麗》是關於歌手巴里埃年輕時的一段回憶--曾經有一個女孩,如此的美麗動人,美麗動人到他不敢愛上她。
當點唱機放著這首歌時,茱妮聽著、聽著,也漸漸陶醉於饒富哀愁卻優美的旋律與歌詞中。這首歌似乎是在對著茱妮而唱...。這究竟是誰的心聲呢?「她曾是如此美麗,我無法忘記她」。巴里埃的歌聲,緩緩道出了---每段愛情,每段故事,分離、重逢、分離...每個心痛的時分,每段乍似遙遠但又如此近的回憶...。
這段歌詞似乎也是這部電影的伏筆--「她曾是如此美麗,然後我懂你的心,妳無法用盡一生去愛她 。是的,但她走了,真可惜,但這是事實。她曾是如此美麗,我將永遠不會忘記她。」編導將往後劇情的發展,與這首歌做巧妙的連結。
"Elle était si jolie que je n'osais l'aimer 她曾是如此美麗,我不敢愛上她
Elle était si jolie, je ne peux l'oublier 她曾是如此美麗,我無法忘記她
Elle était trop jolie quand le vent l'emmenait 當風吹拂著她時,她曾是如此美麗
Elle fuyait ravie et le vent me disait: 風對我傾訴說,她高興地跑開了
Elle est bien trop jolie, et toi, je te connais 她曾是如此美麗,然後我懂你的心
L'aimer toute une vie, tu ne pourras jamais 妳無法用盡一生去愛她
Oui, mais elle est partie, c'est bête, mais c'est vrai 是的,但她走了,真可惜,但這是事實
Elle était si jolie, je n'oublierai jamais 她曾是如此美麗,我將永遠不會忘記她
Aujourd'hui c'est l'automne et je pleure souvent今日是秋,我經常哭泣
Aujourd'hui c'est l'automne, qu'il est loin – le printemps 今日是秋,春天還很遙遠
Dans le parc où frissonnent les feuilles au vent mauvais 公園裡,樹葉隨著強風在顫抖
Sa robe tourbillonne, puis elle disparaît 她的裙子旋轉著,接著她消失了
Elle était si jolie que je n'osais l'aimer 她曾是如此美麗,我不敢愛上她
Elle était si jolie, je ne peux l'oublier 她曾是如此美麗,我無法忘記她
Elle était trop jolie quand le vent l'emmenait 當風吹拂著她時,她曾是如此美麗
Elle était si jolie, je n'oublierai jamais 她曾是如此美麗,我無法忘記她"
《那是因為我愛你》(Sarà Perché Ti Amo)
再來,筆者想補充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歌曲。有一幕,也是很重要的一幕,倪慕老師在義大利文課堂上與學生們討論「流行歌曲」,他選了一首非常經典的80年代義大利流行歌--「富人和窮人合唱團」(Ricchi e Poveri)的《那是因為我愛你》(Sarà Perché Ti Amo),並請茱妮用義大利文朗誦歌詞,再請她用法文翻譯。這首歌其實是首節奏明快、熱情洋溢的動感舞曲,在茱妮用她那甜美法式腔調朗誦歌詞時,卻帶給人一種不同的感覺--她像是在為情人朗讀一篇情詩,那對雙眼像是在微笑著,移動的朱唇吐露出宛如春天般溫暖的氣息...。—「富人和窮人合唱團」(Ricchi e Poveri)
《那是因為我愛你》(Sarà Perché Ti Amo)演出畫面 (1983)
以下為茱妮朗誦的片段,筆者翻譯為中文:
"Io canto al ritmo del dolce tuo respiro 我唱著歌,節奏依著你甜美的呼吸。
È primavera, sarà perché ti amo 春天已來臨,因為我愛你
Cade una stella, ma dimmi dove siamo 有一顆星落下,但是告訴我,我們在何方?
Che te ne frega, sarà perché ti amo 你不必在意那麼多!這是因為我愛你
… E vola, vola, si sa ... 你看,飛呀、飛呀
Sempre più in alto si va 所到之處越來越高
E vola, vola con me 與我一起飛翔吧
Il mondo è matto perché 這世界也為之瘋狂
E se l'amore non c'è 就算是沒有了愛
Basta una sola canzone 你只要聽到這首歌就夠了
Per far confusione fuori e dentro di te.."這首歌會讓你從裡到外魂不守舍
從這些文字裡頭,是不是可以感受得出來愛情充滿著令人振奮的力量呢?
—茱妮用義大利文朗讀《那是因為我愛你》(Sarà Perché Ti Amo)片段
茱妮用義大利文朗誦畢歌詞後,倪慕老師接著請她用法文翻譯歌詞。法文是她的母語,而母語總是連結著一個人的心,因此,當她翻譯起歌詞時,筆者深深感受到倪慕老師發自內心的感動。也難怪之後倪慕老師向友人傾訴著--「愛情,讓我痛苦至極...!」。一個宛如卡薩諾瓦般的男人,本是處處留情,萬萬想不到茱妮這般獨特的存在,征服了他狂野的心。倪慕老師:「愛這種感覺,讓你心臟快負荷不了、讓你腸胃快要翻攪而出。」筆者聽之不禁讚嘆--"Viva l'amore...!" (愛情萬歲!)
—茱妮用法文翻譯《那是因為我愛你》(Sarà Perché Ti Amo)片段
法文與義大利文非常接近,完全可以表達出《那是因為我愛你》(Sarà Perché Ti Amo)的精神,閱讀起來甚至具另外一種風味。下面為茱妮朗誦的法文翻譯:
"Je chante au rythmede ta douce respirationC'est le printempsce sera parce que je t'aimeUne étoile tombe,mais dis moi ou nous sommes.Que n'import, ce sera je t'aimeEt vole, vole ça ce sait,toujours plus haut on va.Et vole, vole avec moi,le monde est fou parce que.Et si l'amour n'est pas làIl suffit d'une seule chansonpour faire de la confusion.A l'extérieur et à l'intérieur de toi."
「我唱著歌,節奏依著你甜美的呼吸」「春天已來臨....」「因為我愛你」

倪慕:「愛情,讓我痛苦至極...!」
(單從love-sick mess字面來看,倪慕因愛情陷入了無比混亂、瘋狂的狀態。
love-sick,多指因單相思或戀愛而陷入憂鬱、痛苦或精神萎靡的狀態,然筆者覺得「單相思」這說法過於簡化。愛情,從來不是如此簡單的事...!況且,筆者否定倪慕初期只是單相思,茱妮的心也是複雜到難以定義,表面上她與奧圖公開交往,但她的心也漸漸陷入與倪慕的愛情漩渦。因此,我用「愛情」取代單相思之翻譯。)
十四年前的赤裸裸負評
(下面有雷)
茱妮斡旋於兩個男人之間,但與其說是上演愛恨嗔癡的兒女情長,倒不如說是在玩躲貓貓,如果女生不是省油的燈,當然可以把兩個男生都搞瘋,或者換個方式來說:一明一暗中更有強度,像是--想愛卻愛不起、愛上她但對方分明不愛我、愛上他但怕他打哪天不愛我、彼此相愛但有一方不肯交出心...etc。這都是赤裸裸的情感見證,很可惜的是,這場躲貓貓玩得很無聊,雖然最後終究有人因為發現躲在背後的真相而失控了,但.....一切都來得莫名其妙。
茱妮與奧圖的感情變化,一點都不明顯,從頭到尾好似一灘死水,如果能有完整版的茱妮裸露雙胸讓奧圖撫摸的畫面的話(台灣上映的版本已剪掉這部分),或許可以為他們的戀情留下註腳。奧圖的愛,顯得軟弱、不搶眼,光靠嘴巴上那幾句話很難站得住,除非導演的長處能變得像文學敘事能力極強的侯麥,不然根本就是弱掉了,反而被配角的感情部分奪去觀眾的目光,茱妮表哥馬歇爾的同志戀情所產生的衝突,更顯得有力。正因前頭的無力,奧圖失控後的結局,轉折便十分突兀而且欠缺說服力。
倪慕老師與茱妮的情感流動也稍空洞,問題大概在女主角蕾雅.瑟度身上,氣質取勝但演技之缺乏,倒不算搞砸了茱妮一角,畢竟女學生的一舉一動還是很引人注目的--那脆弱的身影、白皙的膚色、憂鬱的氣息與惹人憐愛的眼神,也難怪會讓花心大少倪慕老師斬斷情絲、改邪歸正,並痛苦的向友人傾訴心事。茱妮對倪慕的情感,反而被其呆滯又緩慢的行動力給徹底制約,如果要說服我這是茱妮的緩飄作風也就算了...,實際上這是一種侷限,把幾個人物放在框框之內任其發展,卻腳踩泥淖。
倪慕與茱妮的感情可以說是不了了之,這是勢必的結局,因為女主角的內心矛盾、冷熱交雜、面臨過人物關係的失控而且對倪慕的感情存有多量的不信任成分,但這兩個角色缺乏緊密的發展,若要說這是某種程度上的若即若離也就算了....。逃避義大利文課、對奧圖的疏離或許證明了茱妮對倪慕的愛(好像還不怎麼夠,是吧?),另一方面,倪慕心生愛意所反映出來的臉紅心跳、心煩意亂也很清楚的表達了愛情來臨的真貌,但很可惜的就是這兩個人物缺少往後關係的發展,女方甚至還來個臨陣退縮,講好聽點是得失間取得平衡、為自己選擇一條出路,實際上是連痛都沒痛過就放棄了嘗試與冒險,相較於原著《柯列弗公主》(La Princesse de Clèves, 1678) ,力度還是差得多。
結尾是倪慕與茱妮的親密互動,量少且疲乏,巴洛克配樂、飯店房間一景的畫面剪接與兩主角的肢體動作,可以說是新浪潮遺產,但刻意讓它「曇花一現」,並刻意讓它「消逝殆盡」,又似乎是一種浪費。如果能額外用空鏡頭拍攝靜物(慾海含羞花再現?),表態人物心理,也許可以讓它完整一些,不過,這只是我的渺小想像而已。
十四年後,些許不同的想法
筆者十四年年前的文字裡「結尾是倪慕與茱妮的親密互動,量少且疲乏」十四年後我稍微有不同的想法。他們倆人的心境就像是法蘭克辛納屈的「忘記明天」(Forget Domani)歌詞裡寫的--
"Let's take the minutes as they speed away 讓我們珍惜飛逝的每一分鐘
And hope it's true what people say 希望人們說的是真的
"When you're in love, tomorrow never comes" “當你墜入愛河時,明天永遠不會到來”
Let's forget about tomorrow 讓我們忘記明天吧"
(這首歌沒有在電影裡出現,僅是筆者的想法之一)
倪慕:「我對自己這樣的行為感到非常抱歉。我知道這樣做很可悲,但我必須和妳談談...要不然,我會瘋掉。」茱妮:「好吧,但不要抱持太多期待」
倪慕與茱妮兩人相視而笑,我從未見過茱妮發自內心如地此開心。那種笑,宛如眼中只有存在著彼此,彼此一起存在於此時此刻,這感知為他們帶來了莫大的歡悅...!說像春天和煦的微風..."È primavera, sarà perché ti amo"( 春天已來臨,因為我愛你)...這,即是愛情最純粹的面貌!儘管導演沒有花太多時間去詮釋他們結尾的親密時刻,但這不就是令人人難以忘懷的愛情之初衷嗎 ?
—結尾倪慕與茱妮一起奔跑的片段
他倆,開始在巴黎熙來攘往的街道上奔跑著,甚至直接穿過亮著紅燈的馬路...!對他倆而言,當下只有彼此的存在是重要的,其他事物都不重要。背景音樂為巴哈平均律第一卷《C小調前奏曲第二號 作品847》 (J.S.Bach,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Prelude No. 2 in C minor, BWV847),由來自加拿大的室內樂演奏家盧克‧博塞茹爾(Luc Beauséjour)用大鍵琴所演奏,將原曲的巴洛克風貌完整呈現。配樂本身帶給人華麗、奔放、自由心志的感覺,剛好符合不顧一切奔跑著的倪慕與茱妮倆人的心境。此時此刻,他們擁有自由,擁有當下,擁有彼此。
-盧克‧博塞茹爾(Luc Beauséjour)所演奏的巴哈《C小調前奏曲第二號 作品847》
(J.S.Bach,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Prelude No. 2 in C minor, BWV847)
導演在最後加入蒙太奇的呈現--車水馬龍的馬路、「南斯拉夫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 of Yugoslavia)」的雕像、倆人即將穿越的天橋,與最後在房間裡展開對話前,沉默不語的兩人。有幾個畫面是獨立的,但與倪慕與茱妮當下的「存有」(being)可以說是緊密連結起來,這存有基本上涵蓋了物質上的「環境」、非物質的「心境」。
倪慕隨即陷入焦躁,一下站著面對被窗簾遮住的落地窗,一下躺在床上對著冷空氣發呆,最後,他默默瞧著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的茱妮。
接下來的對話,請見文章開頭提到的「愛情,可以簡單如白紙,也可以複雜如亂絲」。
最後,十四年前我下的標題為「破碎的新浪潮餘韻」,十四年後來看,也的確如此。「巴黎小情人」一直想捕捉60、70年代法國新浪潮的精神,然而呈現出來的面貌還是差強人意了,也難怪十四年前的我一直暴走狂酸此片。然而,現在的我,有著一顆「寬容的心」‧‧‧‧‧‧,加上我察覺這十年多以來的電影,多半不是空洞就是缺乏了什麼‧‧‧‧‧‧。
時代的進步,不代表精神的進步。
「巴黎小情人」那破碎的新浪潮餘韻,反而讓人懷舊、讓人思念起諸如高達等流的新浪潮作品帶給後人的餘波。
加上,如今已經很難遇到像是路易卡瑞與蕾雅瑟度這種氣質的演員了,將他們倆人放在這如此美麗、饒富詩意的電影,應該要帶有感恩的心才對--我會對十四年前的我如是說。哈。
再重申一次,愛情萬歲......."Viva l'amore...!"。
片名: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英文片名The Beautiful Person)
年份:2008
國家:法
語言:法
編劇:根據Madame de La Fayette的原著;Gilles Taurand與Christophe Honoré對其進行改編
評分(滿分10):
劇情 5分 (眉批:很想再打高一點,可是瑕疵不少)
演技 4分
愛情 8分
配樂 10分
整體 6分
劇情 5分 (眉批:很想再打高一點,可是瑕疵不少)
演技 4分
愛情 8分
配樂 10分
整體 6分
<p.s>Louis Garrel的叛逆氣息一直都很強烈,看起來花心又壞壞惹人愛的倪慕老師再適合他不過了,只是被定型的機率很高。長得壞的男生很難逃這種宿命啊。
<p.p.s>法國巴黎的高中校園風氣看起來好自由,在課堂上挑釁老師也沒關係。另外我也喜歡這部片所拍出來的校園氣息,少了一般美式高校片的頭腦簡單,多的是成熟與睿智。
站內延伸閱讀:
「La prima notte di quiete」(高校教師) <上>
站外延伸閱讀:
原始發稿時間: 2011/01/22 2:49PM
重新整理完稿時間: 2025/04/2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